農村營養改善計劃助力3200萬農村學生健康成長
自古以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都比較懸殊,不管是教育,還是飲食,所以,為了逐步縮小城鄉間的差距,讓廣大農村青少年們也可以想城市里的孩子一樣,每天都能夠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國家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現已使3200萬農村學子受益。
為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水平而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于2011年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四年多,大大提高了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的營養狀況,為孩子們送去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僅 “吃得飽”,而逐步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針對兒童青少年人群專門提出,要著力降低農村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營養保障工作;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強化營養干預,加大蛋奶供應,保障食物與營養需求。綱要同時設定了到2020年,達到全國人均全年消費蛋類16公斤、奶類36公斤的食物消費量目標。
3200萬農村學生受益于營養改善計劃
據全國學生營養辦副主任田祖蔭介紹,目前,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的13.4萬所學校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超過3200萬。也就是說,每天有超過1/2的義務教育學校為學生提供營養餐,有近1/4的義務教育學生在校能吃上營養餐。
“目前,共有國家試點縣699個,受益學生2111萬人,實現了連片特困地區全覆蓋;地方試點縣720個,受益學生1123萬人,云南、貴州、西藏、陜西、甘肅等部分省份實現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全覆蓋,四川實現67個民族待遇縣所有義務教育學生全覆蓋。”田祖蔭告訴記者。
“電子營養師”助力營養均衡
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都還處在生長發育期,營養改善計劃要解決的不僅是“在哪吃”、“吃得上”的問題,更要保障孩子們如何“吃好”,攝入足夠的營養元素以適應生活、學習的需要。
“為了保障孩子的營養均衡,教育部專門開發了‘電子營養師’軟件,對學生營養餐食譜中的營養構成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免費提供給各試點學校使用”,田祖蔭告訴記者。
在“電子營養師”的監測下,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營養需求也更為直觀,針對孩子不同的營養狀況,“營養師”會為他們量身定制營養食譜,營養餐中能量、蛋白質、維生素、鐵等營養元素得到基本滿足的學校比例明顯提高了。
學生身體棒了 缺課率明顯下降
田祖蔭告訴記者,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學生營養狀況也發生了積極變化,根據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第三方評估,試點地區學生饑餓感大幅下降、身高體重有所增長、身體素質有所改善、貧血率有所下降,營養不良問題得到緩解,學生學習能力有所提高,缺課率明顯下降。
“這項計劃切實解決了特別貧困地區孩子的吃飯問題,改善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整體營養狀況,對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田祖蔭這樣總結營養改善計劃的三個成果。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實施與推進的關鍵時期。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近五年以來,基本解決了“在哪吃”、“吃得上”的問題。未來應著重在解決“吃得好”、“吃得營養”方面下力氣。只有加快優化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膳食結構,加大供應牛奶、雞蛋等富含身體生長所需蛋白質及鈣質的食品,進一步保障孩子“吃得好”,才能把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提上一個新臺階,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獲取均衡的營養,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