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部分小學有望試用"維新版"教材 淡化字詞句
&bsp;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思維觀念的逐漸轉變,唯有緊跟時代的潮流,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同時,也不能遺忘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豐碩&ld;果實&rd;。近日,據悉&ld;維新版&rd;小學教材將正式投入使用,北京通州區將成為諸多實驗區之一。
&ld;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rd;……類似古人治家名言,以及人文歷史知識等內容將被融入一套&ld;國學范兒&rd;十足的小學語文教材之中。
這套教材定名為《維新小學語文》教材,有望今年五六月份正式出版,之后有望在全國約20個實驗區使用,北京市通州區也是課題實驗區之一,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會有學校試用。
特點1
國學范兒十足 講歷史關注文化脈絡
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介紹,為教材冠名&ld;維新&rd;,是引用《詩經&iddt;大雅》中的&ld;周雖舊邦,其命維新&rd;,意在通過創新,打破現有的教學目標和模式。
該套教材按六年學制編寫,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全套12冊。每冊教材有6至7個單元,具體為國學、人文主題、詩詞基礎、華文文法、現當代文學、中國歷史和寫作。具體來看,每個單元有3至7篇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編寫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ld;國學范兒&rd;也是這套教材的顯著特點之一。張健介紹,在國學單元中,有孔子、孟子等的經典內容,分論君子、論人性等10個主題。比如論君子中,有&ld;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rd;等。
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還嘗試融入了歷史知識。張健說,從二年級開始,每冊教材將講述一個朝代,從周朝、春秋戰國一直講到清朝。其中還改變了傳統教材模式,從偏重于斷代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串聯,轉為著重講述一個歷史時期中最輝煌的片段。
例如講述歷時800年的周朝時,就關注于解釋&ld;以德治國,以禮治國&rd;是其成為歷史上最長久朝代的原因,講述唐朝時則避開了眾所周知的唐詩以及朝代的鼎盛繁榮,而是從唐朝的包容性來剖析文化脈絡。
特點2
淡化字詞句 融合德育和人格教育念
張健介紹,此套教材進行了學科合,將語文、國學、歷史、德育融為一體,以人文文化教育和文學藝術修養為主要教學目標,重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健全人格和文學藝術底蘊,淡化單純注重對字、詞、句的所謂標準化教學方式,實現&ld;文以載道&rd;的語文教育基本功能。
同時,還注重融合德育以及西方人格教育念,&ld;例如小學一年級下冊中,有一篇《學生規范》&rd;,他說,與以往的學生守則不一樣,該守則完全從人文的角度為小學生提出了必須遵守的生活學習12條準則。
其中包括&ld;所有作業必須自己完成&rd;、&ld;考試不作弊&rd;、&ld;小秘密可以告訴媽媽&rd;、&ld;女士優先&rd;、&ld;人人平等,不可輕視他人&rd;等規范,每一項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教材還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們解誠信、同情、親情、敬畏自然與生命等。
&ld;編寫這套教材就是希望用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塑造孩子們的良好人格&rd;,張健希望,通過使用這套教材,能用優秀高雅的文學作品涵養并引導孩子們的精神境界。而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給孩子&ld;思想&rd;&ld;文化&rd;和基本文學藝術修養,而非碎片化語文知識點。
(新京報記者 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