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老師的10年堅守 挽救無數迷途少男少女(2)
周佶發現她情緒激動,自我評價過低。
第一次見面,周佶和女生面對面談話交流。原來女孩從小父母離異,她曾目睹父母打架。父母離異后,她隨祖父祖母生活,平時也沒有什么朋友,而最近,爺爺的身體很差。
第二次見面,周佶問:最希望和男生做什么?
她的回答很簡單:&ld;陪我聊天。&rd;但她和這些男生的聊天,&ld;沒有我想要的味道&rd;,所以她不停地換男友。
再問:如果可以選擇,你最希望誰陪你聊天?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ld;爸爸。&rd;
原來,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女孩終于明白,自己的&ld;戀愛&rd;其實是對父愛的補償。
第三次,周佶用沙盤游戲的方式,將她內心的潛意識表達出來,讓她意識到:她一直以來扮演著開朗的形象,但內心存在著痛苦,對于大人帶來的創傷,清晰明確地埋藏在心里。
這樣的咨詢持續了大概三年,女孩慢慢解決了自己內心的痛苦感、自罪感,同時開始直面與男生的正常交往。后來,不僅考上了不錯的高中,而且再也沒有和周佶聯系過。
對周佶來說,這種&ld;不再聯系&rd;意味著一個信號:他們從此成為&ld;最熟悉的陌生人&rd;。這也是對他工作的最大褒獎和安慰。
十年前和十年后,孩子們普遍的心問題也在隨之變化,這讓周佶很感慨。
最大的變化來自&ld;二胎&rd;逐漸放開后。
周佶發現,那些因為媽媽有了二胎,而導致家里老大心失衡的案例陡然增加。在剛剛結束的這個學期,這樣的案例居然占了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ld;比如,有些媽媽生二胎的時候,老大已經是小學一二年級,正是似懂非懂的年紀,就更加容易出現心失衡&rd;。比較典型的是一種&ld;退行&rd;行為:原本已經可以獨立睡覺的孩子,突然開始無法獨立入睡了,或者開始尿床、要求父母擦屁股了。
&ld;父母在生二胎之前,要給老大做好心預設和鋪墊。比如,在老二出生后,讓他參與對弟弟或者妹妹的照顧。&rd;周佶說。
學業這個因素,也在變化中。
因為學業不良導致心抑郁的孩子依然很多,過去是因為學習習慣、方法不良,現在則是因為親子關系的緊張、冷淡和敵對導致的偏多。
周佶說自己目前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推進家長(微博)課堂,讓每個家庭建立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模式。
現在,中小學生普遍會更早開始找尋自我價值,而這一行為往往被人誤讀為&ld;談戀愛&rd;。周佶說,小學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同學之間排家譜、開公司:誰是誰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兒子、女兒,或者誰是&ld;公司&rd;里的董事長、秘書、員工等等。這些關系中隱含的對自身角色的定位,實際上就說明了每個人在團體里扮演的角色。
上了初中以后,很多家長困惑于孩子天在微信、上不停地和同學聊天。和某個異性同學頻繁地聊天、交流,往往會被家長認為是談戀愛,孩子們自己也會這樣認為。但事實上,很多孩子只是在小團體里溝通,知道&ld;我認為有價值的人是如何看待我的&rd;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