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年內將出臺戶籍兒童跨鎮入學方案
今天(1月9日)上午,東莞市教育局局長梁鳳鳴率隊做客我臺《陽光熱線》,就市民關心的問題與聽眾和網友進行了交流。記者從節目中獲悉,東莞市教育局正在制定本地戶籍兒童跨鎮入學的方案,預計年內可出臺。
“慧教育”成東莞教育“十三五”規劃主線
東莞市教育局局長梁鳳鳴介紹,東莞目前有15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和近150萬的在校學生,其中包括全國規模最大的76萬名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學生。
為了更好地兼顧質量與公平,進一步推動實現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轉變,東莞市教育局提出了打造東莞“慧教育”的發展思路,包含“智慧”、 “匯聚”、“學會”、“實惠”四重含義。目前該局已初步制訂了東莞教育“十三五”規劃,圍繞“慧教育”這一主線,規劃部署了“十大工程”和“五個改革試點項目”,以實施這些工程和試點為抓手,來達到“慧教育”的預定目標。
節目中,梁鳳鳴重點介紹了三方面的舉措,一是打造智慧課堂,共享優質資源,促進校際均衡。加強市、鎮、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引進和制作海量優質教學課件、視頻,形成系列化課程,供全市師生隨時隨地選用。大力推行遠程同步課堂,讓不同班、不同校、不同鎮街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室上同一位優秀教師的課,讓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共享教學課件等資源。二是推進智慧管理。一方面,努力實現群眾網上辦事的全事項、全流程、一站式,逐步實現申報材料標準化、審批依據可量化、審批流程最優化、審批行為規范化、審批結果公開化,使群眾辦事更高效和便捷。另一方面,以信息化、透明化、公眾化為方向,大力改革各類教育機構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機構行為數據庫和信用評價制度,讓失信者付出更高代價。三是開展智慧評價。借鑒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先進理念,學習上海“綠色評價”做法,從學生學業水平、學習動力、學業負擔、身心健康等多方面考慮,探索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綜合評價體系,創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良好環境。
對培訓機構不滿意將可網上給“差評”
在節目中,有市民反映近期教育培訓市場混亂,良莠不齊、無資質,無證照的少兒培訓機構,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此,東莞市教育局職業與成人教育科科長林勤表示,我市確實存在一批無證或者超范圍經營的培訓機構,對于培訓市場管理,市教育局也想了很多辦法,但是由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管理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對于無證或者超范圍的培訓機構,市教育局接下來將從三方面加強管理:一個是督促好屬地的教育部門加強日常巡查和管理,及時糾正,同時也歡迎市民及時向當地教育辦舉報。第二個是將聯合13個部門聯合清查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定期、不定期檢查。第三,教育部門將會搭建信息平臺,引入類似淘寶天貓的評價管理方式,公開信息,開通群眾公開評價渠道,引導培訓機構合法合規辦學。同時他也呼吁市民在報名前上東莞市教育局公眾信息網查看機構資質,或者報名時,向機構索取證照查看,避免上當。
跨鎮入學辦法年內出臺
節目中有葉先生來電反映,自己夫妻和孩子都是道滘戶口,但是長期生活工作在莞城,10多年前已經在莞城購房且有房產證,今年9月孩子即將入學,打聽后才知道孩子按現有政策是無法在莞城就近入學的。他詢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都可以通過積分方式入學,為什么本地的戶籍孩子的卻無法通過積分入學方式跨鎮就讀呢?
對此,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何炳基介紹,東莞目前市一級并無購房入學的政策,但是市教育局也了解到很多東莞戶籍的市民由于沒有在戶籍所在鎮街工作居住,無法讓子女在居住地就近入學。那么能否將這些戶籍兒童納入積分入學范圍?何炳基表示,針對這一情況,市教育局正在研究解決方法,將在年內出臺解決方案,預計今年9月入讀小學的適齡兒童將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