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從建立系統性救助機制開始
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上的一個特殊群體,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吸引了廣大群眾的關注。國家及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的相應措施,力圖改善留守兒童帶來的問題,但是效果并不顯著。所以,在當今這個社會大環境下,大家一定要明白,關愛留守兒童不僅僅只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而是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的。
本期話題:在當前人口急劇流動的時代背景下,留守兒童群體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廣泛存在,其健康成長問題日益凸顯。針對如何更好地關愛留守兒童,您有哪些意見建議?
話題預告: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公布了《關于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違規舉債、&ld;明股暗債&rd;等變相舉債行為時有發生,但至今沒有一個地方或個人因為違規舉債被問責。對此,您有怎樣的對策?
李浣
關愛留守兒童最好的辦法是,創造條件讓孩子與父母一起居住,結束非正常的家庭生活狀態。
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提出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促進農民工在城鎮安居落戶,這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必之路,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出路。國家應當綜合運用多種措施,降低流動人口居住異地的門檻。讓留守兒童的父母融入城鎮,共享城鎮社會資源,真正地在城鎮&ld;安家&rd;,享有生育、教育、就醫、出行、居住等權益。一旦外出務工人員可以在當地解決孩子入托入學、住房、就醫、就業這些基本生存問題,留守的孩子就自然回歸家庭,和父母共同生活。
在留守兒童回歸家庭之前,各級政府、村干部、學校、婦聯、共青團、公益慈善團體、司法機關及全社會,都要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要以學校、村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家庭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加強留守兒童排查救助,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讓他們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檢察機關在辦涉及留守兒童案件時,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孩子在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關注和呵護,因而認識、價值觀偏離,個性、心發展異常,要特別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疏導,把訓誡、法治教育和釋法說結合,有效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法律的陽光照進他們的生活。
張艷麗
要結束留守局面就得讓農村剩余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因此要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和崗位,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途徑有三點。一是著力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因鄉鎮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吸納就業的要求也相對較低。三是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農民返鄉自主創業或聯合創業,加大創業扶持力度,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當地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加大招商引資、選資力度,推進農村經濟開發區、鄉鎮工業園區等諸多新農村項目建設;適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增加農業補貼,提高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村本土特殊經濟的發展。勞動保障、鄉鎮企業管、工商等相關職能部門,要認真落實和完善各項惠農政策,統籌農村勞動力培訓、服務和維權,將再就業和創業的政策向農村傾斜,如增設農民創業貸款項目,放寬限制、減免稅費、簡化手續等,為農民就地轉移、本土就業搭建好平臺。
黃磊
留守兒童成長問題,已不是簡單的溫飽問題,亦不僅是某一時段、某一區域的幫扶問題,歸根到底來講,還是教育立法需要完善。
進城務工子女尋求當地教育日益困難,各城市更是通過地方立法,以&ld;為適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rd;創造條件為,將行政審批列為接受教育的前置程序,最為知名的莫過于北京的&ld;五證齊全&rd;,但這事實上剝奪了兒童隨農民工父母在當地入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