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留守兒童數量減少 關愛不能減
&bsp;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出現了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尤其是近兩年來,留守兒童問題頻繁發生,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焦點。近日,據人民日報刊文談留守兒童稱,留守兒童數量是減少了,但是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愛卻不能減,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城市更加包容,農村更加興旺,不再讓留守兒童問題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痛
近來,關于留守兒童有這樣一則消息引人關注。有關部門經過摸底排查,統計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為902萬人。這一統計結果較之以往的數據出現大幅下降。
數字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計口徑的改變。此前,一直是按照&ld;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不滿18周歲&rd;的標準來統計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的新標準則調為&ld;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rd;。但是,正如有關部門負責人所言,數字下降的確與近年來各地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取得成效有關。尤其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扶貧攻堅、戶籍制度改革、隨遷子女就地入學、返鄉創業等一系列政策實施,為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創造了有利條件。
回顧過去的三十幾年,數以億計的農民為了生計進入城市務工,留在他們身后的,不只是熟悉的鄉村生活、熟識的社會規則,還有家里年邁的老人、年幼的孩子。分別、留守,成了這些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心靈傷痛。這種傷痛給留守孩子們的成長留下陰影。
至今還無法忘記采訪過那個貧困村里的留守女孩。讓筆者記得的不只是她和年齡不符的弱小身軀,更有她那和年齡不符的冷漠語氣,對于家庭、對于父母,話語中很難感受到親情的溫度。兒時缺乏親情的呵護和陪伴,勢必會影響她今后以怎樣的感情和態度去對待周遭。
正如專家所言,留守兒童問題從深層次看,反映的是我國社會發展和轉型中城鄉二元割裂,地區發展差距等諸多矛盾。這個會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傷痛的問題,亟待在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彌合區域發展差距的過程中逐漸解決。
今年2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頒布,首次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頂層設計。文件明確提出,要從源頭上改變&ld;兒童進不了城,父母回不去鄉&rd;的無奈現實,實現&ld;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rd;的目標。
我們不僅希望看到留守兒童明顯減少,最希望看到的是不再有留守兒童,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真正建立起一個關愛保護體系,并讓這個體系真正發揮作用。這種關愛和保護,首先應來自家庭,讓那些責任意識淡漠的父母切實承擔起有效監護的責任;與此同時,關愛和保護更應來自個社會。一方面,應將目前已有、但散落于民政、教育、公安等多個領域的各類保護、幫扶、救助等舉措,進一步統籌,形成更豐富的關愛服務體系。另一方面,應以更加專業的人員、更加專業化的方式來開展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幫扶,畢竟類似于心干預等工作,專業化程度非常高,留給普通的鄉村教師或是村里的愛心人士,恐怕都難以完全勝任。
兒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讓他們與父母團聚。讓父母返鄉,或者讓留守孩子進城,讓農民工家庭生活在一起,需要全社會共同創造條件。城市更加包容,農村更加興旺,只有如此才能不再讓留守兒童問題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