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膠州利用"特殊待遇"挽留農村教師的心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一個很正常的道理,就像誰不想住在溫暖舒適大房子里一樣。人總之因為有追求而不斷向前發展的。對于大多數農村的教師們來說也是一樣,他們的信念就是期望早日離開農村,去到城市里工作,那樣以后的工作也將越來越順暢。但是這對于農村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應該怎么辦呢?老師們都走了,誰來為他們的夢想領航。眼見著城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青島膠州實施了一系列措施,針對農村教師實施“精準扶持”計劃,挽留住他們的心。
“農村環境好,民風淳樸,稱心的是上下班還有班車,中午有午餐,職稱評定優先,每月還有專項補貼,到全國各地培訓的機會比城區還多,沒必要往城里鉆……”家住城區的張玲是青島膠州市鋪集鎮中心小學一名教師,至今她已在這所小學工作10年,當被問及為什么符合條件卻不往城區考錄“調動”,她坦率地說道。
如今,在青島膠州和張玲有著同樣想法的農村教師有很多。這緣于近幾年為破解城鄉教育均衡難題,該市以城鄉師資均衡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實施了農村教師“精準扶持”計劃,找準解決農村教師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實施了多項扶持政策和措施,讓廣大農村教師放下了“包袱”,不僅把人留在了農村,把心也留在了農村。
農村教師享受“特殊待遇”
近日,離城區70多里的鋪集鎮教師得到了一份“大禮”,鎮政府出資30萬元為全鎮教師開通了3輛教師班車,每天早晚接送,他們再也不用為交通問題發愁了。至此,該市13個鄉鎮、社區已有11個開通了教師班車。
農村教師進得來,卻留不住,原因之一就是交通不便。而在青島膠州,把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對鄉鎮政府考核的措施,未開通的2個鄉鎮也將其列為近期目標。到2016年,全市將實現教師班車“鎮鎮通”。
“傾斜優惠政策,提高教師待遇,讓農村教師感到受重視、受尊重是留住人心的關鍵。”膠州市教體局局長劉興德告訴記者。
近年來,該市不斷完善配套政策,先后實施了縣域內教師工資統一標準、統一發放;職稱評定“同等條件下農村教師優先評聘”;每年設立1500萬元“農村教師補貼”和中小學校班主任工作津貼等一系列重教惠師政策,讓全市農村教師備受鼓舞。前幾年,農村教師千方百計往城里“鉆”的現象幾近全無。
每位農村教師年均3次培訓機會
劉興德告訴記者:“和全國很多城市或地區一樣,我們的教師隊伍學歷層次和教研水平也參差不齊,強化崗位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成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首選之策。”
為此,該市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市財政每年劃撥650萬元“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專項資金”,構建起海外、全國、省、市、縣、校“六級”培訓平臺,每年培訓農村教師達3萬人次,平均每人3次。
依托“膠州教育論壇”,該市開展了“全國名師進膠州”活動,每年邀請40名教育名家來膠州講學,5000余名骨干教師“零距離”向全國著名專家學習;與此同時,該市每年組織骨干教師國內高級研修班,以國內知名院校為培訓基地,每年選派1000余名農村骨干教師接受高層次培訓。
高廣度、高頻率、高層次的培訓使農村教師隊伍素質迅速提升,該市近幾年先后有54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優秀教師等,獲青島市以上榮譽稱號者近1000人,其中農村教師獲獎比例占60%以上。
新教師先給名師“當徒弟”
2015年7月,大學畢業生相楓,通過了赴農村學校任職的新教師考錄,但讓她喜出望外的是,被告知要先去城區香港路小學任教——這是根據全市教師隊伍建設新政策,當年為農村學??间浀?66名新教師,赴崗之前都要留在城區學校掛職鍛煉一年。
“新教師上崗后如果有名師指導和引導,就能少走彎路。”正在指導杜村小學新教師李雪的膠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師、山東省特級教師張淑英告訴記者,2015年全市打破常規,開展了“農村教師崗前掛職鍛煉”活動,新教師要到城區學校掛職鍛煉一年,由城區學校的“師傅”對“徒弟”,進行一對一“傳、幫、帶。”
據了解,擔任新教師的“師傅”都大有來頭,全部是省、市級以上教學能手。
“提高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強調的是‘精準’。”劉興德說,“近年來,膠州農村教育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就是從關心教師工作、生活細節入手,這些‘實事’都為農村教師解決了切實之需,安教、樂教、善教的良好氛圍也就此形成。” (記者 孫軍 通訊員 董淑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