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小學課本內容貼近時事令人感嘆
中小學的課本對學生傳達的不僅僅只是論知識那么簡單,同樣也在傳遞著某些積極的正能量。我們一直敬佩古人能夠如此的智慧聰明,在落后的社會環境下發明出一件件令人驚嘆的物品出來,造福世世代代的后人。然而他們的智慧不僅僅只是于此,近日,據悉100年以前的小學課本給人們帶來無限驚喜,短小精煉的文字字字珠璣,震撼人心,讓人們不禁聯想到時下小學的課本,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呢。
■王兆軍
上世紀初,1912年,東方和西方各有兩大新聞:歐洲,泰坦尼克號游輪遭遇冰山撞擊而沉沒于大西洋;在東方的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制度。這兩件事很快就在民初的小學課本里相遇了。
有這么一篇課文:&ld;船既遇險,船長督促船員救護。既知無可為,乃發令下小艇,小艇既備,又令男子退后,婦孺登艇。男子聞令即退,無有喧嘩。&rd;文字之后,有一幅鋼筆速寫,畫的就是大船沉沒時的情景。短短幾句話,簡單一幅畫,讓讀者,讓小學生一下子知道了當時世界上發生的大事。就是泰坦尼克號沉沒兩個月后,被寫進了民國小學課本的一篇課文。此書出版日期為1912年6月,即中華民國元年。
讓人驚訝的是,100年前的小學課本,其內容與時事聯系得如此緊密,反應如此之快,簡直就是新聞報道。文字不難寫,畫也不難畫,關鍵是主持小學課本的教育部門有一種追求新活內容的好思路。此聯想到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很容易看到差距。就內容來說,我們的教材實在是太老舊了,所選登的大都是塵封已久的所謂經典。當下的課本,似應借鑒百年前的例子,改變思路,多一些鮮活的東西。
有人可能擔心新鮮的題材不如經典作品所承載的教義更扎實更豐富,其實不然。新鮮的內容,就如時令果蔬一樣,更容易被人接受。許多老故事,看上去無可挑剔,可是老師們為了讓學生聽得懂,總要反復介紹與其相關的時代背景,因為年代過于久遠,孩子們總是如墮五里霧中,難得要領。若是將新近發生的大事及時地告知孩子們,講解起來就會容易得多,接受的效率也高。當代社會的許多話題都可以成為中小學(微博)教材的內容,例如環境保護、國際新聞、科技發明、法制案例等,既生動又有實效,相比司馬光打破缸、孔融讓梨那些老掉牙的東西,更容易被孩子們所喜歡。譬如近來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完全可以寫成百八十字的小文章進入小學課本。
這篇課文的語言,也值得我們今人效法。五十幾個字,不僅將事件寫清楚了,還描述了人們在大災難中相互救助的精神,良知和風度躍然紙上,人物栩栩如生。這種精煉簡約的文風,非常值得今人學習。我以為,中國的書面語言能從古文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誠非易事,許多先行者為此做了開拓的榜樣。但是,白話文經過百年演變,有走向繁冗啰嗦、蕪雜喧囂的趨向。紙張的大量生產,讓書寫少了許多約束,洋洋灑灑寫下去,下筆千言卻不得要領的,有所多見。網絡出現后,此風愈加厲害,一篇文字,往往看過上千字還不知所云。對比起來,民國的白話文似乎更勝一籌‐‐既通俗易懂,又脫離了古文的晦澀難懂,猶如清純的孩童,十分可愛。
大約十年前,三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二十世紀的書》,其中收集的是紐約時報在過去一百年里所發表的優秀書評。那些評論,有的幾百個單詞,有的只有兩三句話,簡短得不能再簡短,卻無不具有鮮明的觀點,言簡意賅,惜墨如金,叫人一目了然,好像刻意節省自己也不肯浪費讀者的時間。而那些書,很多都是影響過全世界的了不起的名著,比如加西亞&iddt;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比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對比了看,我們的許多評論真的是廢話連篇,白白浪費了社會的許多資源,更嚴重的,是敗壞了漢語的美感,敗壞了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