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實驗小學低年級取消數學課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數學課一直是作為主課存在于小學、中學,甚至大學里,沒想到如今盡然出現了小學低年級階段取消數學課的措施,對于這種現象,想必每個人的評價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認為數學就是們必須課,要是取消了,以后學起來就更不容易了;也會有人認為,取消了也好,孩子就不會有那么大的壓力鉆研那頭疼的題海了,在社會輿論褒貶不一的時候,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
嘉明第一實驗小學坐落在聊城市西北郊,是聊城市實驗中學附屬小學。雨后的校園內,鳥鳴啾啾,書聲瑯瑯,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味道。
早上8點半,和往常一樣,聊城市實驗中學校長李志猛已經來到了學校。和記者見面后,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ld;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嘗試進行數學教學改革,當時招生時,學校給家長發了&ls;明白紙&rs;,讓他們自主選擇孩子是否上數學課。在征得家長同意后招收了兩個試點班,取消了一、二年級數學課,以數學游戲、玩數學等活動替代傳統數學課。孩子到了三年級才接受普通的數學課。&rd;李志猛說。
說起低年級取消數學課,本次改革的發起人李志猛有一肚子的話要說。&ld;一、二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還比較差,記憶力更強一些,數學課比較偏重邏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一定適合。&rd;李志猛說,如果放到三年級,學生的解能力強一些,學起來會更容易,學習的興趣也會更高。基于這樣的考慮,結合一些專家的觀點,他提出在低年級緩開數學課,把國學、書法、英語等需要記憶的內容加上,做到揚長避短。
在有著20多年數學教學經驗的李志猛看來,多年來,很多孩子之所以對數學望而生畏,根本原因就在于過早地接觸到數學,因為解不了而無法產生興趣,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對孩子來說,這是典型的&ld;小馬拉大車&rd;。
三年級才學數學,學生會不會壓力太大?李志猛表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數學所需要的邏輯思維能力會越來越強。&ld;我們就是通過這種調,盡最大可能保證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把&ls;小馬拉大車&rs;變成&ls;大馬拉小車&rs;。&rd;李志猛說,什么年齡段的孩子,就應該承擔屬于他那個年齡段的內容,不能拔苗助長。
上午10時20分,記者走進嘉明第一實驗小學二年級一班,現場聽了一節數學活動課。任課老師李樂琴正在和同學們做&ld;口算天天練&rd;數學游戲。
&ld;講臺上站了10位同學,下來4位……&rd;李樂琴一邊安排4位同學走下講臺,一邊讓同學們&ld;列減法算式&rd;。
聽完老師的問題,同學們反應很快,異口同聲回答:&ld;10-4=6&rd;
&ld;4位同學再走上講臺,列加法算式。&rd;
&ld;4+6=10&rd;
&ld;3位同學走下講臺,列減法計算。&rd;
&ld;10-3=7&rd;
…………
李老師在游戲中給學生滲透&ld;20以內的退位減法&rd;。課堂上師生互動頻繁,學生們也都高高舉著小手踴躍回答問題。
李樂琴坦言,教學方式改了,沒有現成的教案可以參考,自己的工作量大大增加。&ld;我需要把一些知識點串聯起來。現在備一節課,可能需要一下午甚至更長的時間。&rd;李樂琴說,雖然備課費事了,但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今年8歲的徐羽彤告訴記者,她十分喜歡數學活動課,特別是課堂上的數學游戲,感覺很好玩很有意思,堂課下來都不覺得累。
據業務校長馬慶明介紹,該校在2013年探索改革,2014年和2015年大面積推開,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全部緩開數學課。只是從今年開始,學校做出調,二年級學生上數學活動課和展示課,目的還是通過&ld;玩數學&rd;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這項大膽的改革引發了不少爭議,甚至有人質疑,校長擅自修改課程是否涉嫌違規?對此,馬慶明表示,&ld;實際上,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探索,是小學數學課程的內部資源合。&rd;目前根據教育大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特色課程加起來構成學校課程。多年來,國家和省里鼓勵學校課程校本化,不斷要求加強特色選修課程的開設,但一個班級的課程總數是固定的,這方面的&ld;加法&rd;,其實就是其他課程的&ld;減法&rd;。合國家課程教育資源,為特色課程的開設留空間。
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齊魯師范學院教授李紅婷認為,學校以課程為育人載體,只有課程變了,學校的教育生態才能改變,這是實現課程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課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的必然訴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應該鼓勵學校對現有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和重構。
李紅婷表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小學分為兩個學段,即&ld;1~3年級&rd;和&ld;4~6年級&rd;,在目標要求上是按這兩個學段來設定的,這樣的要求無疑給了學校很大的自主開發空間。推行教育家辦學,學校有權建設適合自己學生的課程。作為育人載體的課程,無疑更應該指向學生發展需求。
在今年8月份公布的2014年山東省級規范化學校評估結果中,初次參加評選的嘉明第一實驗小學躋身其中,給學校增添了不少信心。根據創建標準,參評學校必須開足開齊有關課程,而該校一、二年級卻緩開了數學課,按照相關條款就得扣分。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教育專家及一線學校校長組成的驗收組,不僅沒有給他們扣分,反而因為&ld;大膽進行教學及課程改革&rd;加了分。
&ld;不管外界如何評價,我們都會堅持下去,不會因外界的強烈關注而走形。只有做出成績,才能對得起信任我們的學生和家長。&rd;李志猛堅定地說。
這一改革可謂轟轟烈烈,但成效怎樣?又該如何評估?馬慶明說:&ld;今年9月,最初試點的兩個班學生已升入三年級學習,因為學生們真正上數學課不足兩個月,改革成效暫時不好評估,至少需要等到明年。在此之前,無法說明這種探索是成功還是失敗。&rd;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王紅艷從事小學教育專業碩士教學多年,對于這一改革舉措,她認為,一所小學能做出這樣的探索,還是挺佩服校長的勇氣。在王紅艷看來,&ld;重點不在于取不取消數學課,而是以什么樣的方式授課,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呈現數學內容。&rd;對于改革的效果,王紅艷沒有妄下斷言:&ld;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時間來檢驗。&rd;
李紅婷表示,低年級學生課程呈現活動式、體驗式、探究式,無疑更適合兒童認知需求,更受孩子們歡迎,但其科學性還有待研究。她建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修訂應該做更上位一些的設計,強化不同學段的體性、系統性思考。同時,深化課程改革,需要強化專業引領,讓專家走進學校,增強課改的研究性支持。
同時有專家指出,學校一刀切取消了數學課,忽略了個體差異,對那些天生數學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說,無疑顯得有些不公平。有網友留言,教育的創新也需要專業的評估,主管部門也該有動態的跟蹤。
聊城市東昌府區教育局黨委辦公室主任王金濤說,對于敢于嘗試敢于創新者,我們應該去鼓勵,同時也希望大家用&ld;靜待花開&rd;的心態,期待學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