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教充滿魔力的七大定律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教育也越來越重要,家長們關心孩子的學習成長,首先要學會了解孩子們的心,其實小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家長們分析清楚了這七大心定律,我相信不僅孩子成長了,更是拉近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家庭氛圍也更加和睦友愛。
美國著名的心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兩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測試,A組竟然真的比B組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這一實驗在人身上也有效。
這正是&ld;暗示&rd;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各種心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暗示的人。長期消極不良的心暗示,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孩子就會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自省:賞識教育是米媽接觸最早的教育論。但在孩子上學后,卻常忘記這一切,遇到孩子答題慢就忍不住說出&ld;蠢、笨&rd;的字眼,奶奶則經常嘮叨孩子&ld;懶散&rd;,天哪!)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iddt;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演講很讓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iddt;吐溫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現象,被稱之為&ld;超限效應&rd;。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次、兩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批評,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被&ld;逼急&rd;了,就會出現&ld;我偏要這樣&rd;的對抗心和行為。
可見,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ld;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rd;。這樣,孩子的厭煩心、逆反心也會隨之減低。
(自省:經常聽到奶奶嘮叨訓斥:&ld;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rd;當孩子自己已經意識到犯錯并且很恐懼地看著你時,就不要再批評了。)
心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ld;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rd;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ld;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rd;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其實,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ld;為自己快樂而玩&rd;變成了外部動機&ld;為得到美分而玩&rd;,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常因為孩子的成績進行物質獎勵,但沒有想到,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消減了。
(自省:為了保護視力,我們不讓多米長時間看書、畫畫,但她恰恰利用大人午休時間瘋狂做這兩件事。)
&ld;南風&rd;效應也稱&ld;溫暖&rd;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iddt;封丹寫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來使勁地吹,結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行人覺得春暖上身,開始脫掉大衣,南風勝利。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反應,就是&ld;南風效應&rd;。
(自省:孩子早晨起床洗漱吃飯等等動作很慢,經常聽到奶奶厲聲道:&ld;快!快給我穿上!把這個給我吃了!&rd;孩子吃飯時也寸步不離,坐旁邊盯著,孩子反而吃得很少很慢。有一次米爸給她做了番茄牛肉面后就離開了,讓孩子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餐廳里邊聽音頻邊吃,結果孩子竟然吃得干干凈凈!孩子自發自覺的狀態是最好的。)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們仍然很不滿,生產狀況很不想。后來,心學專家專門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兩年時間,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在談話過程中,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母親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微博)、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ld;說&rd;過之后,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自省:多米幼兒園階段,不喜歡和媽媽講幼兒園的事,什么也問不出來。但上學后卻特別喜歡說,經常在上學路上,回家學習的中間,滔滔不絕地說,可以說一睜眼嘴巴就沒停過,最喜歡自己編故事給媽媽聽,但經常被不勝其煩的媽媽打斷,媽媽甚至總讓她拿個錄音筆去自己說去,孩子很失望。是不是孩子編的故事里,也隱喻著她的學校生活呢?看來應該更耐心地聽完。)
人際交往中的&ld;增減效應&rd;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ld;不斷增加&rd;而不是&ld;不斷減少&rd;。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總是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ld;先褒后貶&rd;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ld;增減效應&rd;,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自省:每次參加活動,米媽都發現孩子的諸多毛病,動手能力差、情緒自控能力差、畏難急躁、規則意識差等等,但孩子也有很多優點和進步,例如學會了謙讓、學會了自己剪紙和掃地等等,在小木屋活動中,就可以先重點說缺點,最后結論定在每一次都有提高!)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學家稱為&ld;登門檻效應&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