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面對孩子到底能不能發脾氣呢
父母都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好好的學習,好好的成長。可是捏你們知道應該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嗎?是成天和孩子溫柔相伴、無條件接納,還是時不時會嗷嗷地喊一頓呢?面對孩子,父母到底能不能發脾氣,父母這個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當然,表達情緒、適當的斗爭不是鼓勵家長瘋狂地嘶吼甚至是家暴,而是面對自己的憤怒和難以克制,給自己一個真實的出口。說到斗爭,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我們把問題擴大化了,斗爭的代名詞鷹媽狼爸在教育界絕對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目標。教育是多元的,本就沒有一個完美得適用于所有人的論,但是我先聲明,我不做鷹爸狼媽這一個極端。
我家大bss五歲。從專業角度來說,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移情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移情能力即孩子能夠察覺別人的情緒反應時能體會與他人相似的情緒反應的能力。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作為家長不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真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那么我們就沒辦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供觀察、思考以及實踐的機會。如果我可以克制自己的所有情緒,順著他,他可以自豪地說:&ld;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她從來不生氣,從來都是解我的。&rd;但是這樣真的是最好的嗎?
也許大家對移情能力這個詞匯還很陌生,但是大家對情商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大多數人也應該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在成人世界一個人的智商最高卻未必能夠獲得最高的成就,甚至未必能獲得社會的接納。而情商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一個調節的變量,在一個人的是否能成功的評價中則越來越被放置在重要的位置上。什么構成了這個情商的核心?移情就是這個情商的核心。
孩子在社會上生存,他(她)總會獲得別人的情緒的反饋,慢慢地孩子會發現他可以幼兒園老師那里、同學那里獲得不同的情緒反饋,這些與孩子互動頻繁的個體們可不會像父母這樣無條件地包容他(她)。而往往這樣的反饋對孩子的影響和沖擊是不小的,他(她)對其他人的認知會出現了與家里人不一致和不和諧之處。而這樣的認知不一致和不和諧如果處不好,會導致孩子行為出現更多的問題,比如過度依賴父母,排斥其他人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不僅父母合表達自己的情緒、在無效的時候做一些反擊類的斗爭會使父母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情緒宣泄口,對孩子的社會類的認知發展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文章,它們說對孩子要無條件贊美。是的,在讀到這樣的文章的時候,作為一個成人,我的心非常容易融化,我所當然地想到我的孩子的心自然而然也會被這些善意的贊美所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