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媽媽們教育孩子的方法
怎樣才能培養(yǎng)出聰明的孩子呢?聰明的孩子不是一天練成的,聰明的孩子不僅僅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還需要正確的教育方法,下面小編就大家搜集了一些其它媽媽們教育孩子的方法,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大家還想了解更多兒童資訊內(nèi)容嗎?請看
&ld;為讓女兒學會自我保護,我改編了數(shù)十個童話,童話中的公主都遵守公主守則,比如白雪公主,她深知男女有別,雖然跟七個小矮人都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換衣服,她都關好門窗;她其實沒有吃巫婆的蘋果,因為她知道不能吃陌生人給的食物……這些守則漸漸讓女兒建立起了較強的防護意識。一次,我把她托給開精品店的妹妹照顧,妹妹臨時外出送貨,店里只剩女兒和一名年輕男店員,女兒便跑到隔壁一堆夫婦開的店里玩,因為&ls;公主最好不要跟男生單獨待在一起&rs;。&rd;
&ld;一次,我和孩子講孔融讓梨,講完之后問孩子,如果是你,選大梨還是小梨?小朋友說大梨。我當時沒有建議她學習孔融。在瑞典,沒有僅僅因為孩子年齡小,大孩子就必須讓小孩子的說法,而是提倡個人利益公平得到滿足以后的利他,注重的是利他和利己的雙贏,并不提倡舍己為人和無償奉獻。&rd;
&ld;到美國后,我越發(fā)注重對孩子想象世界的保護。我經(jīng)常參加美國學校的&ls;忽悠&rs;孩子活動。比如一次,學校忽然發(fā)出公告說&ls;姜餅寶寶失蹤了&rs;,還附上失蹤線索,我便和孩子隨其他師生出發(fā),尋找這個根本不存在的虛擬童話人物。還有一個&ls;ertheher&rs;活動‐‐每周有一個好心的her,會給所有小朋友送一份和er有關的零食(比如甜甜圈,或者其他圓形、橢圓形的小食品),但孩子從不知道her的長相,因為他做好事不留名。這也是老師和家長私下安排好的活動。&rd;
&ld;電腦游戲占據(jù)小伙子的心后,我們只好和孩子約法三章‐‐只能在周末玩游戲,每次不超過半小時等,但都無濟于事,孩子竟瞞著我們半夜起來玩。無奈之下,我開始尋找與電腦的和解,卻有了意外的收獲:我開始把電腦視為孩子獲取學習資源的工具,孩子迷外星人,我們用電腦上網(wǎng)找外星人圖片做卡片,用畫圖軟件幫老師做課件等。慢慢的,電腦不再只是孩子玩游戲的玩具,他會自己去發(fā)現(xiàn)好玩的功能,上YTbe找喜歡的歌曲,注冊郵箱和好友寫信,搜索喜歡的玩具在哪個商店里有賣……只有合的引導,才能拿讓孩子真正玩電腦,而不被電腦玩。&rd;
&ld;抽一天帶孩子上班無疑是讓孩子零距離了解你我工作環(huán)境的最好機會。我就曾帶孩子去上班,于我從事的是醫(yī)藥方面的研究工作,公司相對比較高科技,這正好可以讓孩子開開眼界,了解平常難懂的科技和醫(yī)學概念。而勞動、責任、團結(jié)等等抽象的大概念早已融合在那些工作細節(jié)里,無須嘮叨,孩子就能懂,這是孩子了解職場的第一面鏡子。&rd;
&ld;這是美國幼兒園里一個體驗日活動,這天,孩子得穿上破舊的衣服,扮演乞丐,高年級的孩子會拿著裝滿食物的籃子,扮演派發(fā)糧食的人。食物的簡陋程度和現(xiàn)實中乞丐能夠得到的差不多(當然是干凈而健康的)。食物也是限定的,如果孩子不吃那就只能餓著。在體驗難堪、感受饑餓中,孩子也能深刻學到&ld;杜絕浪費&rd;的真正意義。&rd;
&ld;從小學經(jīng)商不是件羞恥的事情,更不是不務正業(yè)。小學在家做家務賺零花錢,中學開始送報紙、割草、送比薩,大學更是有空余時間在餐館、公司正兒八經(jīng)地打工賺錢補貼學費,這和家里是否富有沒有直接關系。我家孩子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利用周末時間賣爆米花、買檸檬水、參加集市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能學習各種生存技能,有自信和堅強態(tài)度面對未來生活的任何挑戰(zhàn),而不僅僅是養(yǎng)活家長或自己那么簡單。&rd;
&ld;女兒所上的小學是英國的一所公立學校,1-3年級的體育課基本是兩個內(nèi)容:足球和體操。于女兒此前練過芭蕾,并沒有取得好成績,我便自然把體操也排除在她的能力范圍之外,給她報了足球班。好在她對足球非常感興趣,不管刮風下雨都堅持訓練。可現(xiàn)在想想,對體操說&ls;不&rs;沒有跳出成人對運動的思維定勢,總覺得這個對孩子來說太難,那個不適合孩子,在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之前,我們自己就先對項目進行了篩選,隔開了很多可能性。因此,現(xiàn)在孩子在進入任何一個興趣班前,我都會讓她先想清楚,不要為了滿足我對某些項目的向往而接受,而必須是她自己真的感興趣。&rd;
&ld;孩子在美國上了幾年學之后,我也學著美國父母,開始不輔導孩子的課后作業(yè),以免大人的水平和思路,掩蓋了孩子的想法,甚至讓孩子對我形成依賴。我所做的,只是協(xié)助,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比如劃定做作業(yè)的固定時間和專用空間,并且和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去探索‐‐主要是引導孩子閱讀學習大量課外知識,拓展視野。&rd;
&ld;最好的閱讀,是讀完之后親手制作一份活靈活現(xiàn)的&ls;研究報告&rs;。這對一個不滿8歲的孩子來說好像很難,其實不然。在確定了研究&ls;殺人鯨&rs;主題,我和孩子便開始檢索資料、書寫材料、打印圖片、制作展板和三維實景……全家總動員,看似只能一個人窩在角落里完成的讀書活動,便成了親子協(xié)作的美好回憶。孩子對書中知識的解也會更上一層。&rd;
&ld;在哈佛一次冷餐會上,一位教文學的女教授告訴我,&ls;來哈佛后,你一定要選一些離你最遠的課,選一些你以前覺得最不可能選的課,比如你以前喜歡文學,現(xiàn)在不妨選些關于宇宙或者腦科學的課。要瘋狂地擴展自己,要試錯,只有在相差最大的領域中不斷試錯,你才能了解你自己。&rs;這番話讓我感慨萬千,僅從做父母的角度來講,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真的不能以我們自己的人生和才智的局限性去構想。&rd;
&ld;大道對孩子來說是枯燥的,容易讓他們產(chǎn)生抵觸心。這時要換一種方式,如講一個相關的故事給孩子聽。我女兒小時候有一次嫌中文作業(yè)太多,自己又寫得慢,就干脆不動筆寫。我就給她講龜兔賽跑的故事,鼓勵孩子,雖然寫字像烏龜,但每多寫一個字,就離目標更近一步。女兒聽了便靜下心來乖乖寫作業(yè)了。簡單的故事有時比直接命令效果好得多。&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