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人畜同屋1年吃3次肉就很不錯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居住在一個綠色衛生,環境清幽的地方。每天能夠吃的好,穿的暖。孩子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有個好的未來。不同的環境下的人是不一樣,近日,據悉在一些地方人們人畜同屋,1年吃3次肉就很不錯了,這樣孩子的營養在哪里,關愛兒童,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年前,他發現眼睛有問題,卻沒錢去縣醫院看。有新農合可以報銷醫藥費,但要個人先墊資才能報賬,他墊不起。看病還要路費、生活費,對他來說這是一筆大開銷。他就一直拖著,直到無法醫治。
墻上有兩張獎給&ld;優秀少先隊員&rd;的桔色獎狀,獲獎者是爾日書進14歲的大兒子。他家老二、老三都到了學齡,卻沒有上學,一臉懵懂地望著……
爾日書進的生活,是大涼山區貧困現狀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扶貧工程一直在這片6萬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區艱難推進。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額貸款、技能培訓,開始跑運輸、種花椒、搞養殖,或是外出打工,慢慢賺了錢。還有近50萬人從危房搬進了四川省重點民生工程&ld;彝家新寨&rd;。
然而,在總人口近500萬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綿延千百年的貧窮根深蒂固。
馬依村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奔跑玩耍,似乎盡情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村支書吉克石都的話卻讓記者難以釋懷:這個村目前適齡兒童沒有讀書的有上百人!
&ld;家徒四壁&rd;常用來形容貧窮。可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巴平村蘭金華的家里,連一面嚴格意義上的&ld;墻壁&rd;都沒有。
他和母親住的茅草房已有幾十年歷史,是用樹枝、竹片拼成的,縫隙里抹著些牛糞,寒風和光線從無數孔洞透進來。
一盞昏暗的燈泡下,柴草、雜物、簡單的農具堆在一起。長年煙火凝成的一條條黑毛絮從房頂、木架上垂下來。角落里篾片圍成的兩個小窩,就是母子倆的&ld;臥室&rd;。
前一陣房頂漏雨,蘭金華只好到隔壁弟弟家打地鋪。弟弟的房子是幾年前政府補貼2萬元建的磚房,但至今沒有門板,只擋了塊竹編的薄片。
在集中連片貧困帶,經過黨委政府、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百姓&ld;衣不蔽體、食不果腹&rd;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但看到,有些極貧戶,衣食住行仍樣樣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