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開放,中國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國民越來越富裕,喜好興趣也變得越來越多。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是每位父母的責任。可是近期的一項報道徹底顛覆了大家的看法。父母下班不去關愛孩子,教育孩子。那么他們下班后都做些什么呢?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場景:凡是等人的場合,100%的在玩手機;帶孩子在外面吃飯的父母,一大半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刷朋友圈;游樂場內,家長悠閑地玩手機,聽到場內有哭鬧聲,才偶爾抬頭看一眼孩子,陪孩子也不能專心致志;下班回家吃晚飯一大半躺著看電視玩手機,孩子靠過來想玩玩手機或者讓父母陪他玩,大人經常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讓孩子自己去玩,或者干脆給孩子一個ipad,各自玩互不打擾。
據《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顯示,我國家庭親子關系存在七大主要問題,其中一項尤其值得人們關注‐年輕父母,失陪不失趣。數據顯示,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時看手機,所以各位父母們,你如果不幸中槍屬于正常,沒中槍才是奇葩。如果我們為人父母長期這樣下去,我們和孩子會失去什么?
剛開始,幾乎所有的寶寶都很反感父母沉溺于手機,現在大都一個家庭一個孩子,他們一個人很容易無聊,每次滿心歡喜的讓爸爸媽媽陪自己玩,結果每每都被玩手機的父母拒絕,孩子再多叫一次甚至引起父母的不耐煩,慢慢的父母的性格變得焦躁,孩子也會變得焦躁,甚至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手機重要,實際上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其實是一種&t;冷暴力&t;。
漸漸地,孩子會想,手機ipad怎么會有那么多魔力吸引父母?于是孩子也慢慢對手機ipad產生興趣,看到父母玩手機,孩子也開始玩,慢慢的孩子也會沉溺、依賴、最后迷失自己。父母發現嚴重后才訓斥孩子就知道玩手機,甚至打罵孩子禁止玩,這樣的父母就不自我反省么?大人都管不住自己更何況孩子!
我們大多數家庭都一個孩子,教育好孩子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孩子的教育不能重頭再來,所以我們父母必須要管住自己說服自己,現在社會手機ipad已經嚴重影響親子間交流,父母必須擺脫手機的依賴。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積極與人交流,可以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聽音樂、郊游、健身等,盡量通過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樣化的娛樂活動釋放壓力,生活豐富多彩了。嘗試出門不隨身攜帶充電寶,于智能機耗電較快,這樣就可以逼著自己減少手機上網的時間,是個很有效的辦法。甚至可以為自己換一個非智能手機,功能單一、無復雜操作,對手機依賴的毛病或許慢慢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