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63.8%的寄宿生都會覺得孤單
家庭里學校遠,很多孩子都會選擇住校,據不完全調查統計,百分之638的寄宿生都會覺得自己很孤獨,孩子們長期不在家,對家庭都是十分的想念。想要了解更多兒童資訊嗎?請看
比起住在家里的孩子,住校生在多個調查中顯示出在社交、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存在更多問題;另外,他們的平均成績也比走讀生更差。
&ld;最開始我們是想向大眾解釋&ls;為什么要做一個為農村住校生講睡前故事的項目&rs;,但一次次發現,其實多數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學生住校也是個問題。&rd;在一棟老式居民樓里,正在辦公的杜爽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她們為什么會動手去這么一份報告。
交出最后的報告之前,杜爽與她的團隊走訪了河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的上百所寄宿制學校。
她可以隨口總結出這些學校的共同特點:孩子們都睡在特別簡陋的床上‐‐要么是鐵架子高低床,1~12米寬的床上通常睡兩個孩子,或者干脆就是大通鋪;房間里沒什么隨孩子性格的擺設,好些宿舍甚至連窗簾和儲物柜都沒有;食堂的飯菜談不上有營養,比起蛋奶,孩子們更愛吃辣條、方便面這些富含添加劑的零食;許多宿舍的廁所用不了,也沒有熱水。
以至于有老師形象地總結:&ld;聞味道就知道哪個是寄宿生。&rd;
在調查的過程中,歌路營的工作人員聽過許多孩子想家的故事,有些被她們寫到了報告中:&ld;一個學前班的小女孩凌晨一點醒過來,哭著要回家,老師陪著她去操場走了半個小時才肯回來睡覺&rd;‐‐六七歲的孩子最容易想家,一個孩子哭鬧,沒準就感染得寢室里的幾十個孩子一起哭起來。
還有大同小異的時間安排:早上5點半起床,晚上10點左右熄燈,中間的所有時間,除了吃飯,就是乖乖坐在教室里。
&ld;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作業早就寫完了,還得待在教室里,怎么辦呢?&rd;杜爽就見到了這樣的場景:&ld;老師對一個無所事事的寄宿生說,要不你再抄兩遍考卷吧。&rd;
還有一回,杜爽參觀一所學校,看見孩子們在閱覽室前排起長長的隊伍,她上前一問:一個孩子在小學寄宿了5年,這是她第三次見到閱覽室開放。
她不得感到疑惑:這樣的生活能讓孩子們不想家嗎?
然而,在農村地區,這樣的生活,不僅孩子們不能拒絕,甚至家長們也無從選擇。
2001年,俗稱&ld;撤點并校&rd;的大規模中小學布局調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農村寄宿生大量增加。
杜爽見過的上學最遠的孩子,是青海的一個小男孩,他從家里到學校要花8個小時。撤并學校最多的,也正是在內蒙古、青海這些地方。
另一些孩子遇到的情況則不同: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地方&ld;一刀切&rd;地規定,不管離學校多遠,所有學生必須住校。一定程度上,這種規定對城鎮化進程有推動:把孩子放在學校后,家長們可以更放心地離家打工;甚至住宿費本身就驅使家長出門打工掙錢。
多年后回顧起來,不少報道和評論將這場運動稱為&ld;大躍進&rd;式撤校。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談起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時承認,在一些學校的撤并中,存在工作簡單化、程序不規范,以及撤并后辦學條件沒有跟上的問題。
只不過,以往對&ld;撤點并校&rd;政策的批評,都集中在食品衛生、校車安全、宿舍安全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孩子感受的角度去考慮:這樣突如其來的寄宿生活,孩子們是不是習慣?
多年從事教育公益組織的工作之后,杜爽的印象是,不少鄉村學校的教師、家長,也多少有些茫然。很多學校捉襟見肘的狀況,并非不關心孩子,而是此前&ld;非寄宿制學校的教育、管念已經不再完全適用&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