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愛搗亂 可能導致精神病
很多父母因為子女不聽話而感到頭疼。孩子不聽話、愛搗亂。不受管教。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孩子的某種精神疾病。這種精神病常導致兒童學業、社交等非常糟糕,嚴重影響生活和身心健康,需要進行行為、藥物等治療,以免日后發展成品行障礙甚至反社會人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014年12月5日,加拿大港市金斯頓18歲男孩斯圖爾特對一處一戰紀念碑進行涂鴉,用金色噴漆在烈士們英勇犧牲的戰斗地點刻字上噴出&ld;同性戀&rd;的單詞,被人發現后立刻開溜,隨后被警察逮捕。在法庭上,他承認自己搞破壞,但&ld;不知道紀念碑是干什么的&rd;。據悉,斯圖爾特在小時候曾被診斷出對立違抗性障礙、品行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還曾因被其他孩子用刀捅傷過而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最后,他寧愿選擇接受100天的短期監禁,也拒絕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DD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主要表現為不聽話等一系列不服從、消極抵抗、易激惹、挑釁等令人討厭的行為特征。他們拒絕遵守大多數人遵守或者約定俗成的規矩,例如不尊重長者,違抗家長的意愿,容易為了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常常故意惹惱、挑釁別人,吵架過后又懷恨在心,認為別人冒犯了自己而要進行報復,不懂得解和寬恕。有時,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他們卻怪別人的不是。有的&ld;熊孩子&rd;到了倔強的程度,不達到自己的目的誓不罷休。種種原因令有DD的孩子在學校等公共場所容易惹是生非,但如果只是DD,患者一般沒有品行問題,對別人和小動物沒有攻擊性,不會破壞物品,也不會撒謊或者偷竊。
很多家長沒有把DD當回事,覺得不就是兒童的逆反心嘛。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科副主任醫師溫金峰指出,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逆反心指的是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別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而DD是兒童期的一種病態,社會功能受損比逆反心要嚴重得多。
據統計,DD的發病率估計為102%左右,男孩稍多于女孩。如果不治療,約有52%的DD會持續存在。溫金峰提醒,家長要注意DD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ld;多動癥&rd;)經常共同發病,共病率高達32%~65%,而且有1/3~1/2的DD合并ADHD的兒童最終發展為品行障礙和成人期的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DD的病因至今未明,估計與大多數精神疾病一樣,是生、心、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有一定的遺傳性,有多動癥、酗酒、吸毒、抑郁癥等家族病史的孩子發病機會較高。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些患者身上存在多巴胺、五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基因變異,大腦結構也存在異常。在先天因素方面,媽媽在孕期蛋白質攝入不足、鉛中毒、飲酒等都可能增加DD的風險。溫金峰介紹說,嬰幼兒及兒童時期缺氧、腦損傷及大腦功能發育不良等都可能是發病因素。
家庭不穩定,生活條件差,孩子就容易發生DD。父母管教不嚴,孩子就容易在很小的時候出現問題。如果父母自己缺乏安全感,老是強迫子女做這做那,會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孩子會用不良的行為來逃避。
目前治療DD的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社交能力訓練、憤怒管等,而比較有效的是行為治療,對小孩、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DD都有效。心醫生會鼓勵患者嘗試新的行為模式,父母管教孩子應遵循&ld;做好了就表揚,做不好就懲罰&rd;的原則。溫金峰稱,若孩子同時患有嚴重的焦慮情緒等,應輔以藥物對癥處。
對于孩子不聽話、發脾氣、打人等毛病,不管是不是DD,美國心學家杰弗里&iddt;伯恩斯坦博士、休士頓大學心學助教授厄蘭格&iddt;特納博士等專家建議家長嘗試以下簡單的行為糾正方法:
克服自己的消極態度,學會冷靜。不要罵孩子,那只會火上澆油,還相當于教育他們以后也可以用罵人的方式發泄情緒。&ld;熊孩子&rd;希望得到大人的平等對待,常常跟父母和老師的想法發生沖突,而父母試圖控制他們注定是徒勞。
解孩子行為的原因和背景。孩子并不完美,家長常常關注其不好的一面,例如不聽話。因此,要多關注孩子好的一面,當他們做對了,就要不吝指出并表揚。
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行為,家長在他們每次做出某種行為之后都要有相同的反應,無論其他因素如何變化。記住,孩子喜歡心存僥幸,如果做了壞事沒有批評和懲罰,下次就會故技重施。
建立生活的規矩,保證孩子有適當的睡眠,睡得好的孩子就不會那么鬧。
如果發現孩子有顯著的行為問題,要去看心或者精神衛生專家,不要覺得去看精神病是一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