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周邊零食攤取締 兒童零食分級制亟待實行
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學校的周圍有很多賣零食的地方嗎?如果有的話,那么你每天都回去購買嗎?有些零食吃了對身體非常的不好哦,小朋友們一定要多多的注意才好,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近日,校園周邊小賣部一些廉價小零食含有大量添加劑和過量食用鹽的現象被央視曝光。一袋148克的零食&ld;辣條&rd;含有11克鹽,而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成人每天攝入量約為5克到6克,兒童的推薦攝入量更低。參考這項指標,吃了一袋&ld;辣條&rd;,超過孩子兩天的食鹽攝入量。此外,這些零食還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因此,對兒童零食進行分級,從而幫助孩子控制各類物質攝入量的呼聲越來越高。
今年,上海市消保委聯合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發布的《上海兒童零食消費習慣調查報告》就曾指出,因為缺少兒童零食分級制度,市場上&ld;冒充&rd;兒童食品的成人食品已經泛濫,容易導致沒有辨別能力的兒童過量購買和食用,引發營養過剩、肥胖等健康問題。
上海市食品添加劑行業協會秘書長吉鶴立建議,對校園周邊的無證零食攤應予以取締。兒童長期食用零食,會導致糖尿病和病態肥胖現象發生。以頗有人氣的&ld;張君雅小妹妹&rd;草莓味甜甜圈(45克/ 包)為例,這款產品每百克所含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比高達59%,遠高于成年人30%和未成年人25%‐30%的日均限值。
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指出,許多兒童之所以無節制地食用零食,主要責任在父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沒有嚴格地規范孩子的消費量和頻率。市消保委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個月,家長要為兒童支出185元用于購買休閑食品,超過八成的父母會主動給孩子購買休閑食品,近五成認為只要孩子喜歡就買。與此同時,家長對休閑食品的認識卻很有限,647%的家長表示,如果看到休閑食品或飲料上出現&ld;兒童&rd;字樣或形象,就會聯想到&ld;適合兒童&rd;。
相應食品標準的缺失也難辭其咎。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研究員劉波指出,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食品的標準,成人食品與兒童食品之間界限模糊,一些廠商瞄準&ld;空白&rd;,將成人食品包裝成&ld;兒童食品&rd;,吸引兒童及其家長消費。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時期,同時其各個臟器發育尚未完善,肝、腎等解毒功能并不健全,因此向他們提供的食品,不管在安全性和營養性上,都應該有更為嚴格的要求。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郭紅衛表示,要解決成人、兒童食品混淆的問題,有快、慢兩條路可以走。比較慢的解決方法是推動國家相關部門改進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規則,要求廠商在產品包裝上專門設定針對兒童的營養信息說明,便于消費者識別;比較快的解決方法,是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制定兒童食品的健康消費指導,先告訴家長和孩子怎樣選擇健康的&ld;兒童食品&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