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航天飛機被淘汰了
世界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完善。飛上天空欣賞美景已不是什么難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航天工具也在不斷的加強改進,制作的越來越精美安全,可是為什么航天飛機會被淘汰,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2011年7月21日,伴隨著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的著陸,人類航天史上最恢弘壯麗、爭議很大的航天器——航天飛機,徹底退役。
那么美國為什么不研制新的航天飛機、繼續航天飛機時代呢?原因就是航天飛機有致命的缺點。人們普遍認為,它可能不是很符合時代需求。用美國航天人的話來說,它可能是一個代價高昂的戰略性錯誤。
首先,航天飛機構想的初衷很美妙,可是在研制過程中,預算不斷超支;在實際飛行過程中,費用更是不斷暴漲,不符合預期。雖然航天飛機可以重復利用,但每次飛行的耗費還是十分巨大,遠比火箭和飛船要昂貴得多。航天飛機軌道器每次發射著陸后,隔熱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換,其他的部件也要重新更換或耗費人力、物力進行維修。特別是“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生事故之后,航天飛機每次的維修更細致、全面,花費更驚人,飛行次數也被迫嚴重壓縮。原計劃一架航天飛機要飛100多次,可實際上5架航天飛機加起來總共才飛了135次。航天飛機完全違背了其設計初衷。
其次,航天飛機的零部件有250萬個左右,構造極其復雜,幾乎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航天器。這種情況下,就難以確保航天飛機每個零部件都是最優化的。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就因為一個“O”形橡膠圈被凍壞,導致發射時爆炸,犧牲了7名航天員。而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則因為隔熱瓦被掉落的泡沫塑料塊砸壞,返航時高熱空氣進入機體,導致航天飛機爆炸解體,再次犧牲7名航天員……此外,航天飛機這種所謂可重復利用的航天器,竟然不像載人火箭那樣有逃逸系統,供航天員緊急逃生。航天飛機只要發生爆炸,航天員基本上只有死路一條。這完全不符合航天的安全設計,存在著致命缺陷。航天飛機的每一次發射,都令人捏一把汗。美國總共制造了5架航天飛機,損失了2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和糟糕的世界影響,進一步暴露了這種復雜航天器的問題。
再次,美國航天飛機計劃后期的花費占到美國全部民用航天經費的1/3,嚴重影響了美國其他航天計劃的開展。航天飛機飛行費用的日漸昂貴,耽誤了其他航天計劃的制訂和執行,阻礙了航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無奈之下,美國只好讓航天飛機退役,以繼續其他的航天計劃,比如“國際空間站”、深空探測等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