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熾燈為什么會逐漸被淘汰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夜晚對于人們來說不在像以前一樣了,一到晚上到處一片漆黑了。晚上到處燈火通明,非常的明亮。像白天一樣,人們可以自活動,作為戰勝黑暗的利器,為什么會逐漸被淘汰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5068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187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經過上千次失敗,終于發明了用電點亮的燈,即白熾燈。白熾燈主要玻殼、燈絲、導線、感柱、燈頭等組成。燈絲是核心部件,也是發光主體,它是用金屬鎢拉制的比頭發絲還細的絲,再做成螺旋形。燈絲看起來很短,若把它拉直,有近1米長。當白熾燈接入電路中時,電流流過燈絲,產生熱效應,使白熾燈發出連續的可見光和紅外線。白熾燈的發光原是高溫輻射發光,在通電時,燈絲溫度高達3000℃。正是熾熱的燈絲產生了光輻射,才使白熾燈發出了明亮的光。
可是,白熾燈利用電能的效率卻低得驚人,白熾燈所耗電能的90%轉化成無用的熱能,以紅外輻射的形式浪費掉,只有不到10%轉變成為光。同時,燈絲溫度越高,鎢絲蒸發就越快,使得大多數白熾燈使用壽命都較短。
100多年來,白熾燈作為主要的照明器具被廣泛使用,但它發光效率低、壽命短、碳排放量高等缺陷日益突出。在能源與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世界各國都日漸重視上述問題,一些國家宣布在2009年至2016年之間,將逐步淘汰大功率白熾燈,并以高效、節能的新照明器具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