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做手術患者需要麻醉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科技也在不斷地完善。以前人們人們受傷了,想要縫合傷口只有忍著傷痛,咬緊牙齒。想象看這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情。可是科技在進步,最近患者做手術都需要麻醉,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要了解麻醉為什么成為手術的必需環節,先來認識兩位外科學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第一位名叫切塞爾頓,是英國外科醫生。他的名聲來源于他獨有的絕活:膀胱取石術。在200多年前,麻醉術還沒有誕生。人們如果患上膀胱結石而無法正常排尿的話,手術切開膀胱取出結石就成了唯一的辦法。然而,在活人身上動刀無疑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切塞爾頓的辦法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高速完成手術,以求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在其他醫生普遍需要20分鐘以上來完成膀胱取石術的時候,切塞爾頓只需要2分鐘!
第二位出場的仍然是一名英國外科醫生,他的名字叫里斯頓。在沒有麻醉的年代,里斯頓醫生稱得上是外科學界的明星。他的絕活與切塞爾頓類似,只是技藝更為驚人:里斯頓曾經創造過28秒完成截肢的紀錄!當然這種閃電式風格也給他帶來過麻煩,在某一次手術中,于動作太快,里斯頓在截下患者一條腿的同時還截去了助手的兩根手指以及患者的一個睪丸。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大家大概已經對沒有麻醉的外科手術有了一些了解。于手術會帶來劇烈疼痛,古代外科醫生不得不竭盡全力加快手術速度。即便如此,疼痛仍使得患者不自主地在手術中掙扎扭動,醫生的助手們不得不七手八腳將患者摁住或者干脆綁在手術臺上。這樣的手術對于患者來說無異于一場地獄般的經歷。
21世紀的今天,外科手術早已不復當年的殘酷,這完全要歸功于麻醉術的發明和進步。雖然在麻醉術誕生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某些藥物和植物提取物能夠起到緩解疼痛、麻痹感覺的作用,但學術界還是將1846年美國麻省總醫院成功演示的乙醚氣體麻醉手術作為麻醉學誕生的真正標志。從那時起,現代麻醉學才算真正上路。
于有麻醉的幫忙,患者在手術中感覺不到疼痛,因而能夠保持平穩安靜,醫生們再也不必執著于提高手術速度,從而能夠更加精細地完成手術操作。一些過去無法完成的手術,例如開腹、開胸、顱腦手術、心臟手術等,都能夠在麻醉的支持下進行,外科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類醫學進入了新的時代。
一些麻醉藥物還能夠使人體的肌肉處于松弛狀態,這非常有利于外科醫生的手術操作。在進行某些大手術時,麻醉藥物會讓患者喪失意識,肌肉松弛會使呼吸麻痹,患者此時將借助呼吸機來呼吸。呼吸機是醫生們能夠調節和駕馭的生命維持機器,可減少手術中發生意外窒息的概率,使手術更為安全。麻醉醫生還負責在手術過程中控制患者的心率、血壓,并進行鎮靜和監測工作,是患者身處手術危險期時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