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慈善右手市場 社會企業怎樣平衡(2)
在陳濤的創業生涯中,他面對最多的消費者質疑,同樣是&ld;身份&rd;。&ld;我們的土雞蛋真賺不了多少錢,定價的時候,還給消費者公開過價格組成,其中一部分用于鄉村再建設。&rd;可他越&ld;公益利潤&rd;,越被&ld;道德拷問&rd;:&ld;還有不賺錢的企業?誰知道你們是不是把錢分了?&rd;甚至以往合作很好的基金會也質疑:&ld;一個企業,怎么能申請到公益資金?&rd;
在這樣的質疑聲中,雞蛋銷量節節下降,賣不掉的雞蛋堆積在辦公室的每一個空地……&ld;消費者并不是不愿意參與公益,更多的還是身份與信任的問題。&rd;陳濤說。
今年3月,廣東順德出臺了首批社會企業認定和扶持辦法。根據辦法,社會企業的業務類型包括促進就業、提供社會服務、扶貧、教育提升、環境保護等,通過認定的社會企業能夠獲得政府的金融扶持、導師幫扶等。
對于社會企業家們最糾結的利潤分配問題,上述辦法明確,社會企業用于股東分紅的經營利潤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這對成都來說,或許是個啟示。
有一天,陳濤恍然&ld;醒悟&rd;,組織農民統一生產,這不應該是合作社的事嗎?&ld;我何必越俎代庖?&rd;
雅安地震后,他成立了一家社會組織,脫掉了&ld;社會企業&rd;外殼,基金會的態度也因而有了明顯轉變。他申請到資金后,重返鄉村,關注農業生計。
&ld;給農民做培訓,組建合作社,幫助他們生產健康農產品,讓他們擁有銷售能力,也為他們尋找銷路。&rd;這就是陳濤的&ld;新工作&rd;。此外,他還從另一家慈善機構獲得6臺工業縫紉機,組織了一個城市社區部分失業卻有勞動力的婦女加工服裝。
陳濤這次感覺不錯‐既不用親力親生產,又不用焦頭爛額于銷售,但對人們的幫助似乎更大。他觀察到,縫紉小組中逐漸分化出&ld;領頭人&rd;、&ld;銷售代表&rd;,一個新的小型經濟組織正在形成。他感慨:&ld;不僅幫他們賺了錢,還提高了他們的生存能力,變成了創業者。&rd;
這似乎像是回歸:在社會企業制度完善的英國,最初的社會企業,正是社區里貧困的失業工人,為改善自己生計而成立的某種經濟組織。
去年底,田軍&ld;讓&rd;出了一個商機‐安龍村稻米的銷售機會:兩個朋友進入安龍村,并將稻米通過包裝、宣傳成功打入市場,去年就賣掉了3500斤,還不夠賣。&ld;我給農民做培訓,告訴他們與商人打交道,如何談價格,甚至如何自己賣產品。&rd;田軍說。&ld;類似的經濟組織,能為農民或貧困人群解決生計,就是社會企業的一個表現形式,能適度發展,不過分擴大規模,就已經很好了。&rd;郭虹認為,這類小型社會企業的興起,也是小微企業活躍的一股新力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或許是陳濤和田軍新選擇背后的共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