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慈善右手市場 社會企業怎樣平衡
現在做慈善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種的,用商業模式做公益,用賺取的利潤做慈善‐4年前,陳濤和幾個小伙伴認為,&ld;社會企業&rd;是比純公益更可持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那么這種方式到底怎么樣呢?一起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時至今日,他依然認可這一念,卻說難再去實踐。這位資深公益人士,曾用超過3年的時間開公司幫農民賣雞蛋,但現實&ld;寒流&rd;,讓他&ld;血本無歸&rd;。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秘書長田軍,幫助郫縣安龍村種植有機農業有十年光景,她也曾萌發過創辦社會企業的想法,又在一次次糾結中最終放棄,怕背負&ld;道德包袱&rd;。
與三年前在公益圈中的熱度相比,社會企業似乎在尷尬中呈現降溫之勢。記者調查發現,作為舶來品,社會企業距離扎根尚缺信任土壤、制度文化,甚至實踐者對&ld;利潤&rd;的態度莫衷一是。
1&ld;慈善&rd;能否為市場行為加分?
一開始的&ld;想&rd;設計是:向農民免費供應優質雞苗和糧食,發揮IT專業所長,用互聯網營銷雞蛋,一月內賣不掉的,寧肯拿給流浪小動物吃,也不上市……
2011年,投身公益圈兩年的陳濤,拿出工作以來積攢的20萬元,跟朋友創辦了&ld;南夏春&rd;。他篤信社會企業的宗旨一定能夠實現:一個雞蛋賣35元,扣除成本后的1元利潤,全部返給農民,用于鄉村建設。
聽上去很美,卻被市場淋了一桶冰水:因為缺少約束,收雞蛋的時候,一些農民說&ld;雞早死了,哪來的蛋?&rd;;好不容易收回蛋,卻成了積壓的庫存,&ld;慈善蛋&rd;難被消費者認可。
陳濤揶揄:&ld;有一條倒是實現了,過了最佳食用期的蛋,捐到了雙流動物救助中心。&rd;投進去的錢全部用完,賺錢的日子遙遙無期,堅持2年后,陳濤選擇退出。
他創辦社會企業那年,正是這個概念無比火熱的時候。據他觀察,當初那些跟他一樣付諸行動的人士,堅持者已經寥寥。
汪劍超算是一個。但陳濤們認為,他的&ld;綠色地球&rd;開始盈利,多了一絲&ld;運氣&rd;成分。&ld;綠色地球&rd;的創辦初衷是解決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問題。商業模式是:通過以積分兌換獎品,引導居民的分類行為,居民聚集到一定數量后,出現商機。
起初也做得挺不容易。&ld;一年時間,垃圾桶、系統研發等投入200多萬元,看不到一點利潤,又不想放棄,挺尷尬。&rd;
就在汪劍超最困難的2011年,成都試點垃圾分類,&ld;綠色地球&rd;所在的錦江區采用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汪劍超競爭中標‐這讓他獲得3年 2000萬元的政府采購,任務是培養8萬戶居民的垃圾分類習慣。&ld;現在一個月能收300噸可回收垃圾,賣掉這些可再利用的垃圾,就是企業的收入。&rd;他說,企業就此已實現收支平衡,8萬戶居民還能帶來一些廣告等收入。
但&ld;圈里&rd;討論最多的卻是&ld;假如沒有試點呢&rd;?結論是&ld;他不一定能再多堅持一年&rd;。
成都市云公益發展促進會會長郭虹,長期關注社會企業,也見多了失敗的案例。她認為,社會企業也是企業,初創期會面臨所有創業者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如資金、銷售、團隊等,&ld;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適應能力,連生存都困難,又談什么解決社會問題?&rd;
田軍的糾結,在公益圈里很普遍:做公益就得純潔,和盈利掛上鉤,就有點說不清了。
她扎根安龍村十余年,面對當地頗有名氣的有機農產品,她不是沒動過&ld;做買賣&rd;的心思,可心里更多的是&ld;煎熬&rd;:&ld;做公益的初衷就不是為了賺錢,但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rd;她覺得&ld;hld不住&rd;兩者的平衡點,更擔心規模擴大后不能守住初心。
公益與賺錢,這對矛盾組合也困擾汪劍超。即使拿過社會企業獎,他仍不認為&ld;綠色地球&rd;是一家社會企業。很簡單:一般對社會企業的解是不分紅,盈利也都用于公益事業。可&ld;最艱難的創業日子里,工資都發不出來;如果盈利了,你忍心不給伙伴們分紅漲工資&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