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換個角度看哭鬧中的孩子
大概在女兒兩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把家裡用完的洗滌劑瓶子丟進垃圾桶,被她看到了,竟然伸手去摸了一下瓶口那綠油油的殘留液,然后放到嘴巴里去品嘗。我急了眼,大聲嗬斥并且衝過去把她的手從嘴裡搶出來。然后,不意外的,女兒就開始大哭。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女兒因為我的態度而哭鬧起來,她怕的是我生氣,而之所以怕我生氣,是因為她覺得我沒有理解她的行為,因為她只是好奇,而我根本沒說過那東西不能吃 (甚至沒說過垃圾桶的東西不能吃,因為這還用說嗎?)。而我當時其實也很無奈,因為我其實并沒有生氣 (雖然看起來很生氣),我是著急加害怕,怕的是女兒吞了洗滌劑而中毒。可是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沒有理解對方,于是爆發了沖突。按照一般的模式,女兒會哭鬧不止,我會心煩意亂,然后我會真的生氣,女兒就更加激烈的哭鬧,這樣事態一直升級下去,直到我們都筋疲力盡。爸媽們想想看,很多親子間的沖突,是不是都是這樣來的?
孩子生氣發脾氣,可能是因為被誤解
只是我在那剎那間想通的事情,給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角度看問題:當我們覺得孩子又在哭鬧的時候,也許他需要的是多一點理解。當一個人覺得被誤解的時候,往往會特別憤怒,想想看你和老公/老婆吵架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對方根本是在曲解你的意思,會不會特別生氣而急著辯解、越辯解就越生氣? 如果被誤解的是個小孩子,他的感受會更加強烈,因為他在父母面前往往沒有辯解的余地、小一點的孩子根本沒有辯解的能力,而小孩子還不太懂得整理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只有靠哭鬧來解決了。
父母為什么會誤解孩子?
我們當父母的,其實很容易誤解孩子,因為每一個人理解另外一個人的感受,往往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孩子通常和我們成年人的角度不一樣,于是造成誤解。
父母有錯誤的期望
比如訓練如廁,爸媽覺得到時候了,可是總也無法成功,孩子頻繁尿褲子,爸媽頻繁生氣,這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并沒有準備好,訓練的時機尚未來臨。又比如我和女兒之間的那個小插曲,我因為女兒去嘗洗滌劑而氣急敗壞,但我忘記了,她畢竟只有兩歲,兩歲的孩子并不知道那東西不能吃,而我似乎沒有好好解釋過。
父母不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
每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都覺得那是不聽話、無理取鬧,但同樣也有可能的是,孩子在為一個具體的塬因而哭鬧,比如疲勞、病痛、過敏、飢餓、情感傷害等等,而這些塬因有時候并不明顯、孩子自己也說不清楚。
父母會忘記自己的雙重身份
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樹立種種規矩,告訴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當孩子違反規矩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祭出相應的懲罰措施。可是,我們往往容易忘記,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們不能要求他聽到一個規矩就馬上做好,我們應該幫助他慢慢的學習行為界限。不要忘記,我們不僅僅是裁判,還是孩子的隊友。
怎樣更好的理解孩子?
想要更好的理解孩子,就要多聽。我們往往沉迷于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我們總是在說,卻很少聽,即使聽了,又真的能懂嗎? 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會說話或者不能表達復雜的意思的時候,我們又能怎么聽?
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其實孩子發出的訊息往往是一致的,很多育兒專家都會教我們,嬰兒的哭泣有不同的含義,想要了解你的寶寶為什么哭,需要仔細傾聽他的哭聲并且觀察他的肢體行為與表情。這就要求父母花時間陪伴孩子,你和他相處得越久,就越會解讀他的訊息。比較大的孩子也是一樣的,他說一句話到底代表了什么樣的情緒,都是靠爸媽一點一滴的陪伴來了解的。
聽孩子講話
你可能會覺得,我沒有不聽啊,可是當孩子說些無意義的話時、或者你早了解他想說什么而他還在想辦法把話說清楚的時候,你還在聽嗎? 你是不是早神游太空去了? 聽孩子講話,就像你希望孩子聽你講話一樣,你要看著他,鼓勵他把話說完,讓他知道你在聽、你了解。而這又不僅僅是你想要從孩子那裡得到某個答案的時候才這樣,是隨時隨地的,孩子想跟你講話的時候,你都要給他這樣的尊重。這樣他才能明白,你確實在聽。
注意小我的存在
父母應對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將自己代入,而且會把自己縮小到孩子的年齡再代入。這其實是我們試圖理解孩子的努力,但有的時候,不是我們縮小了自己就能和孩子想到一起去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畢竟還是要聽他自己講。
多應對、少指導
在親子時光裡,爸媽可以盡量的以應對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也就是說給孩子主動權,讓他引導你們的互動,不管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爸媽不要一下子就給出反應、試圖指導他,因為這個第一反應裡面往往有我們自己的影子在那裡。爸媽可以等一下,看看孩子下一步要做什么、說什么,根據他的行為來做出應對,這樣比較不會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