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機構亂象叢生 根源于監管缺失
時間:
小崔2
早教
現在的小孩都是全家的寶貝了,嬌貴的不行,這不9個月的寶寶上早教課,5個大人組團陪同,家長自己都忍不住感嘆“全家都是勤務兵”。不過這樣真的對于孩子的發展好嗎?
雖說中國家長自古就重視早教,西方更是有“早教影響一生”的說法。但是中國式早教強調親子教育,早教主體是孩子的父母,由父母親自幫助孩子完成五大感知系統的發育和體格發育,并依據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對孩子進行適時的語言認知、語言表達、交往技巧、游戲能力和思維能力訓練。親子教育最大的優勢是情感熏陶和生活體驗,因此是一種無痕教育、溫情教育,這是早教機構無法與之相比的。當前市場流行的“洋早教”看似前衛,但其實際教育效果卻值得懷疑。幾個月、一兩歲的娃娃就開始離開父母,被迫過集體生活,其實質嚴重違背了兒童心身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不過是“超前”得有點揠苗助長罷了。
天價學費,無教育資質,過度教育,安全隱患,體罰和語言暴力,資金斷裂,亂象叢生的早教為什么能有一定的市場?實際上,早教是監管缺失催開的“罌粟”。2013年初,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的通知》,提出了明確管理體制、合理配置資源、培養培訓師資、加強規范管理、合理分擔成本、促進內涵發展6個方面的試點內容,并要求,各試點地區要把早期教育試點納入當地政府教育工作重要內容,與幼兒園布局規劃和建設相銜接,統籌安排。但是,“通知”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一個最關鍵的原因是,教育部門不是法定監管主體,誰會對教育部的發號施令買賬呢?
早教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早已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其中呼聲最大的就是盡快用法律的形式確立監管主體,終結早教亂象,加強對早教機構的科學化、規范化建設指導,將早教引入正確的教育發展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