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機構跑路 孩子一節課沒上兩萬學費沒了
&bsp;
&bsp;
早教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家長們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早教,贏在起跑線上,今日,北京一所學校毫無征兆關門,孩子一節課沒上,2萬元學費就沒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5068小編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情況吧!
課事宜,卻發現鐵門緊閉,門上多了一紙告示,稱&ld;因內部頓暫停營業&rd;。剛預付過2萬元學費的吳女士不相信&ld;被跑路&rd;,找到物業管人員才被告知,前一天還在營業的早教中心已經人去樓空。
吳女士叫苦不迭:&ld;我兒子連一節課都沒上過!&rd;家長們致電創藝寶貝早教機構上海總部,總部回應:&ld;總部與各中心是加盟關系,加盟店出現經營問題總部無法直接負責。&rd;
經估算,像吳女士這樣預支完學費、孩子一節課都沒有上過的家長有15名,上過課但仍有大部分課程未上的學員近400名,涉及金額近千萬元。
家長們到公安機關報案,聯系教育和工商部門。而據工商部門的回復:&ld;找不到該公司,無法解決此事,建議去法院。&rd;
倒閉跑路頻發生 培訓市場亂象叢生
此案并非個案。近年來,&ld;無征兆關門&rd;甚至人去樓空、卷款而逃的現象在各地接連發生。如2013年11月,有15年歷史的上海易思教育老板卷款出走;2014年10月,廣州旭日教育培訓負責人攜款跑路;同年11月,常青藤教育培訓部分門店關停……
業內人士分析,頻繁發生的&ld;跑路門&rd;&ld;倒閉門&rd;背后,折射出教育培訓市場行業的諸多亂象。
亂象一:定性模糊違規設立。根據《北京市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設置管規定》,成立教育培訓機構需到教育行政部門申請注冊登記并設有一定門檻。但業內人士透露,業內慣常做法以教育咨詢公司或文化公司的名義向工商申請注冊,無需教育許可就能培訓營業。
亂象二:多頭管實為無人管。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圣足表示,一家培訓機構的運營涉及教育、民政、工商、財政、建設等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但絕大多數培訓機構屬于超范圍經營,并未納入行政許可范圍。而教育部門又沒有對其經營行為加以干預的權力,于是就形成了對機構招生資質、教學質量、師資來源等事項的監管盲區。
亂象三:預收高額天價學費。記者走訪了多家培訓機構后發現,其學費通常是跨年預支。家長常女士說:&ld;根據培訓中心給出的報價一算,肯定是長期班劃算,就這么一報就是好幾萬元。&rd;
亂象四:培訓班成&ld;斂財&rd;班。一些培訓機構開辦者抱著牟利斂財的動機,一旦經營不善,必然導致關門歇業的后果。&ld;加盟培訓機構是一個短時間內聚財的好途徑。各地分公司都是獨立法人,出了問題宣布破產就可以一走了之。&rd;一名知情者說。
缺乏監管、約束 培訓市場待規范
迎合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態,教育培訓市場的&ld;蛋糕&rd;越做越大,然而于缺乏監管、約束,因而風險巨大。如何規范教育培訓市場?如何約束培訓機構經營活動?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顧問邱寶昌說:&ld;預付費式消費與培訓機構破產跑路有直接關系,因此解決預付費消費問題能預防并緩解此類事件的發生。&rd;
董圣足建議,首先應從立法上明確解決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問題,將其納入行政許可范圍,加強對其的管和規范;其二,對培訓類學校做好分類,明確哪一類機構受制于哪一個部門,并在教育部門、人力社保部門、工商部門之間建立起聯動機制;其三,形成可靠持久的監督保障制度,重點做好信息披露、風險防控,可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引入&ld;風險預警機制&rd;和&ld;緊急干預機制&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