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戶:媽媽幫我帶孩子,但很多觀念不一樣,我說什么她也不接受,弄得經常倆人都很不舒服,媽媽自尊心特強,每次別扭都好久不愛人,飯都不好好吃。。。哎 怎么處與老人的關系,也很發愁。
林怡:與老人的關系建議把握一個原則‐‐以和為貴。和諧的家庭關系高于一切,否則,貌似你改變了對方,讓對方服從了你的觀念,但是那種別扭的氣氛會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令家庭每個成員都很不舒服,孩子尤其可以敏感地察覺到,并因此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大于其他。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
當然,老人也是可以溝通的,但是溝通需要注意方式。原則是,要尊重對方,避免指責、教育,簡單粗暴,而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帶著感恩的心面對老人。如此,老人就會被軟化,他們才有可能改變。
5@用戶:如何教女孩子保護自己?有些男寶寶很調皮,經常欺負比他弱小的,現在有些家長素質也不高,常視而不見,說是讓寶寶們自己解決之間的問題,但很明顯弱小就是被欺負。
林怡:我前天發了幾個與這個話題相關的微博,感興趣可以看看,也許對你有幫助。通常,我們越是擔心的事情發生的幾率越高。與其擔心,不如放下,淡定面對。如此,我們就會傳遞給孩子力量。一個內心強大,充滿力量的孩子,即便他貌似柔弱,也很少被欺負的。被不被欺負,與孩子外在的強悍沒有必然的關系。
6@用戶:寶寶3歲入托會不會過早?
林怡:年齡是衡量孩子能否入托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關鍵要看孩子及家長是否已經做好足夠的準備。這里的準備包括心、行為、語言等各方面的準備。若準備好了,3歲前也能很好地適應,有些孩子,過了4歲可能都難以適應,所以不可一概而論。
7@用戶:15個月,帶寶寶去早教課程,感覺他不能很專心,喜歡在課上自己爬著玩,偶爾老師在輕輕講些東西時會瞪著眼睛看,有時還要發脾氣,現在這個狀態適合早教嗎?
林怡:抱著讓孩子玩的心態去參與課程會是更好的一種方式,否則,孩子覺得太受約束,反而對課程失去興趣,甚至可能因被約束而發脾氣,或者抗拒再繼續上課。只要他在這樣的一個環境,環境中發生的一切,他都會關注,吸收,所以,重在參與。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旁觀甚至三心二意都是參與的方式。
8@用戶:寶寶1歲9個月了。最近心里不痛快的時候,比如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或者玩不到想要的玩具,就會向自己的家長發脾氣,狠掐奶奶或者爸爸。如何改變寶寶的這種行為,該如何讓寶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呢?
林怡:這么小的孩子被打,被搶玩具等事件常常會發生,家長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對他們來說,搶玩具,&rd;打&ld;小伙伴,首先都是游戲。明白這點,我們就可以正面解讀孩子的行為,將他們的交往引向別的方向或學會把握分寸。這樣的招數,無論對打與被打,搶與被搶的雙方都是一個很好的暗示。
9@用戶:您好,我家女寶寶13個月23天了,此時能聽懂話,也愛探索,我較注意疏導她,但寶寶在力不能及的事情(如搬重物搬不動)和被阻止行為(如不允許往身上潑水)會發脾氣,表現為屏氣、攥拳使勁憋紅臉大聲叫。試過幾次說寶寶不急,轉移注意力但不管用,必須按她想法才能緩解。請指導。
林怡:當我們想的是不能讓孩子干這件事時,我們與孩子就是對立的關系,所以就很難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去想想,雖然這個事情不可以這么干,但是也許我們可以那樣干,孩子的需求滿足了,我們的目的也達到了。比如潑水,為何不換個地方潑?換種方式潑呢?
10@用戶:林老師好 比如孩子(2歲)我想給孩子建立早點睡覺的習慣,那么大人也可以晚上有些自己支配的時間 晚睡的這個問題一直時不時的困擾我們,但是我們又不忍心強制孩子早睡,心想可能是這個階段精神可能真的特別好 或者白天消耗不夠的關系。 還有孩子很喜歡看書 我能解孩子可能她還需要更多相處時間
林怡:如果孩子不是睡顛倒了,到夜間,他通常都會困倦。但是,若我們糾結于孩子早點入睡這件事,他會很警惕,更難以入睡。建議先把想讓孩子早早睡的想法放下,放下了,你內心不糾結于此,就會很放松。你放松了,孩子跟著放松,孩子放松了,他會更容易入睡。注意在睡前別玩那些很興奮的游戲就好。
11@用戶:女兒20個月,她的鞋柜幾乎每天都翻。自己坐在地上,把鞋子一雙雙套自己腳上,不管棉鞋還是涼鞋。玩累了把鞋子混裝進盒子。很喜歡穿大人的鞋子,拖著大人的鞋子到處走。我們經常通過另外一件事吸引她的注意,她會立即發現其他事情,比如搬弄家里的米桶等,像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教育?
林怡:孩子喜歡這些只是個階段性的行為,因為他好奇而已。當孩子的好奇心被滿足了,他自然對穿不同的鞋子等失去興趣。與其去管制他,不如干脆讓他玩個夠。玩過之后,能夠好就很不錯了
12@用戶:小朋友34個月了,要說是內向有時候逛街都能跟路人聊天,要說外向大多數時候都不太喜歡叫人,有什么好方法能引導孩子呢,都說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都在盡力表現,可是小朋友還是老樣子
林怡:有些時候,很多成人都喜歡故意逗孩子,導致叫人成了一個強迫孩子的游戲,他自然不樂意。所以,一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些正面的示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不顧孩子的感受,戲弄孩子。況且,孩子也會階段性地表現得不愛叫人,此時不要強求,可以換一些別的方式(用不同詞匯,手勢等)打招呼。
13@用戶:您好!兒45歲,男孩,喜歡咬衣服角枕巾角等比較硬的衣物,好像1左右開始的,不知道什么原因?1歲之前吃大拇指,一開始沒管,后爛了流血,就給帶手套、打等干預,約15歲不吃手指。約2歲左右咬衣服角特別明顯了,只要是摸到硬的衣物必須咬,管了幾次,覺得有點強化此行為就隨他去了。
林怡:孩子口欲期沒有過渡好,咬東西的行為就會持續。聯系另一個問題綜合考慮,有可能孩子常常在事情做得不盡完美時挨說,或者家人對他的期望值偏高,導致他很有壓力,并且為了保護自己,嘗試推卸責任。重點在接納孩子,享受跟孩子在一起,做到這兩點,孩子就會發生很多的變化。
14@用戶:老師好,我有2個難題求助:1即將4歲的女孩,有時說好了看完一集動畫片或是過5分鐘就去做其他的事,但每次時間到了就不愿意去,哭鬧耍賴。。。2非刷牙時間信誓旦旦說我今天一定好好刷牙,一旦到了刷牙時間就各種耍賴。
林怡:孩子說話不算話,首先是在試探家長。若試探后發現,這是達到目的的好方式,他就會持續這種方式。相反,若試探后發現不管用,他就會放棄。所以,關鍵不在如何去改變孩子,而在家長自己能否堅持原則。當然,堅持原則不需要靠肢體或語言&rd;暴力&ld;,關鍵是態度是否堅決。非原則性的問題,建議不要較勁。
15@用戶:前面發了三條例子,都是最近兩天內發生的事情,打也是最近才打的,之前都是講道的,但是她不聽,總是故意做些大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孩子爸總是說我不打她,沒有引導好她。孩子有哮喘,長年吃藥,藥物副作用可能會脾氣暴躁。她最近和大人對著干,不知道怎么引導她了。但在幼兒園還比較正常。求指導。
林怡:孩子發脾氣,總是有原因的。因為家長沒有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又不懂得如何處自己的情緒,加上你們自己也會生氣并體罰他,這本身也是發脾氣的一種示范,所以孩子無從學習到正確的處問題的方式,才會導致他如此。建議家長自己要冷靜,家庭成員之間不要互相責備,同時要具體地教孩子如何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