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利用電視節目實現嬰幼兒早教目的
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知道嗎?有很多研究證實,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與真人互動的學習比從屏幕學習效果更好??墒乾F在的很多小朋友都非常的喜歡看電視,那么家長怎樣才能夠選擇合適的節目教孩子學會最新的內容呢?想要了解更多早教方面的知識嗎?請看
2003年,華盛頓大學學習和腦科學研究所的庫爾(Patriia K Khl)做了一個實驗,給9個月的嬰兒讀書。參與實驗的都是英語家庭,所以實驗者給孩子讀中文書,以此來排除環境影響。將這些嬰兒分為兩組,一組是真人給他們讀書;另一組嬰兒則是看這個人讀書的錄像帶。結果,聽真人讀書的那組嬰兒學到了中文的發音,而看錄像帶的那一組卻沒有。
為什么真人和錄像有如此大的區別?專家們認為,在真人讀書的時候,讀書人和嬰兒有眼神、情緒交流。而且嬰兒會順著讀書人的眼神,看到讀書人正在看的東西,從而解:&ld;噢,這個東西是這個名字。&rd;嬰兒和讀書人共同注意一件物體(也叫共同注意jit atteti)能夠促使嬰兒把這個物體和聲音聯系起來,從而加強他們的學習。
所以,當你想教孩子學字母或者學數字,也許根本不需要錄像帶,自己教應該是最好的途徑。再好的教育節目是平面的,比不上真正的物體。屏幕上再逼真的花,也不如真實的一朵野花。嬰兒可以通過看、聞、摸多種途徑來認識花。讓孩子從屏幕上認識水,不如讓孩子聽水流的聲音,用手感受水流過的感覺,還可以把腳泡進去,跳一跳,水會濺起來。前面說過,0-2歲的嬰幼兒是通過各種感覺和手的動作來思維的。這些以多種感知得到的最真實最直接的體驗最有利于孩子學習。
在當今社會,要讓嬰幼兒完全和電視隔絕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科學地看電視。
2歲以前的嬰兒盡量不看電視,如果實在沒辦法要看,盡量控制在15分鐘以下。2歲到3歲的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也最好不超過30分鐘。
對于3歲及以下的孩子,我們最好選擇畫面轉換比較慢的節目。&ld;小小愛因斯坦&rd;介紹數字、介紹水這些節目,畫面轉換就比較慢。這樣的節目,對孩子的注意力和邏輯解,不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同時,選擇一些沒有情節性的節目。比如,&ld;邦尼(紫色的恐龍)和朋友們&rd;這樣的節目,每一集有一個主題,但是以唱歌和游戲為主,情節性不是很強。比如,&ld;托馬斯和他的伙伴們&rd;,畫面上,人都是靜止的,只有火車是動態的,這樣的畫面變化比較慢,而且每一個故事非常短。變化緩慢的畫面,簡短的故事,對嬰幼兒來說,也是比較合適的。
孩子通常喜歡一遍一遍重復看一個節目。當孩子對一個節目熟悉之后,家長可以用暫停鍵,把節目停止下來,然后用手指著屏幕上的東西和孩子一起講一講。比如,看&ld;邦尼和朋友們&rd;,有一集是他們去動物園。當放到貓頭鷹的時候,BJ說貓頭鷹是這樣叫的:h!h!我們可以在BJ講話之前,按暫停鍵,跟孩子說:&ld;這個是什么動物???是不是貓頭鷹?貓頭鷹是怎么叫的?&rd;等著看孩子會不會回答。等5-10秒,孩子不回答也不要緊,按播放鍵,看 BJ說話,然后再對孩子說:&ld;噢,貓頭鷹是這樣叫的,h,h,我們來一起叫!&rd;這樣一起看電視,可以改變孩子一個人看節目的消極性,而促使孩子積極思考,和家長互動。
現在的節目,像邦尼、托馬斯、花園寶寶、芝麻街等等,都有配套的圖書。我們可以把電視節目和相應的圖書聯系起來。孩子在看了節目,熟悉了這些人物和畫面,再給他們看對應的圖書,會讓孩子感到很親切,產生興趣。這樣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家長還可以盡量把節目中學習到的知識和真實的生活聯系起來。孩子看了小小愛因斯坦介紹水的節目,讓孩子感受真實的水, 可以玩水,讓孩子看雨,有條件的話帶孩子去看海……當孩子看了邦尼和朋友們去動物園,父母抽空也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這樣孩子就會把電視和真實事物聯系起來,加深印象和解。
父母一方面要選擇孩子觀看的節目,并控制每次觀看的時間,另一方面要多給孩子提供看電視以外的其他活動:和孩子一起玩親子游戲、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帶孩子去戶外活動、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在和父母、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能夠投入地游戲,從玩中學習。
在這個多媒體的社會。益智節目經過科學地利用,可以作為家長和孩子互動,開發孩子潛能的輔助手段。但是父母和孩子互動,觀察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調自己的引導行為,是最好的開發孩子智力、促使孩子發展的方式。沒有什么能夠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