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磨蹭怎么辦 一招瓦解孩子磨蹭(2)
我們不妨從孩子的角度揣摩一下她的感覺,雖然平時天天說&ld;要遲到了&rd;,其實并沒有遲到,所以孩子知道大人是在虛張聲勢,根本不會把這些話放在心上。一旦真的面對遲到,孩子內心并不會那么淡定,她要承擔自己磨蹭帶來的麻煩。孩子一旦完地體會到了遲到的種種處境,她自己會記住這樣的后果,并主動避免這樣的情況。
你看,其實家長的&ld;怕&rd;也是一種包辦代替,把孩子的責任攬到了自己的身上,帶到了情緒中,反而讓孩子喪失了主動性。放不下&ld;怕&rd;的心,媽媽們只能讓磨蹭的孩子越綁越牢。
放下&ld;怕&rd;的心,只是解決磨蹭問題的前提。真正要解決磨蹭問題,必須重新審視我們對待磨蹭的策略。
家長通常的策略是催促,哪怕反復證明催促是無效的,還是不斷重復這個策略,實在催不動就代勞或者發脾氣。于是,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催越慢,越慢越催。要打破這個循環,我們必須針對具體的磨蹭情況進行系統的思考,然后進行&ld;策略分層&rd;,這些策略層層遞進,最終產生聚合效應。
當我們放下&ld;怕&rd;的心,在行動層面首先要把前文所有與&ld;怕&rd;有關的語言省略掉,只聚焦于&ld;起床&rd;這件事,用執行力促成孩子的改變。
第一回合,用簡潔而又堅定的語氣:彤彤,起床。
第二回合,看到彤彤假裝閉上眼睛,默默地看著彤彤,等她睜開眼睛,用平和而堅定的語氣:起床啦!(這里也可用幽默的方式,比如:喲,這是睡著啦?小眼珠可是咕嚕嚕地轉呢哦!彤彤很可能會笑著睜開眼睛,在這種愉快的氛圍中,依然回歸主題:起床啦!)
第三回合,掀開被子,把衣服給彤彤,但不提幫她穿衣服的事情。既然彤彤要求奶奶再抱著睡一會兒,雖然這個要求看上去并不合,但也要認真對待,可以拒絕,也可以進入談判狀態,比如抱兩分鐘,然后自己穿衣服。如果她不守信用一再提要求,那么,后面果斷拒絕她,也是對她的一個制約。
第四回合,彤彤提出要穿花邊褲子,既然后來可以答應,那么,索性直接答應,并且確定馬上就穿衣服。
第五回合,如果彤彤依然不起床,奶奶可以進入后面的程序,比如準備上學的書包,或者自己洗漱吃早餐,并把這些事情告訴彤彤,有時候孩子看奶奶忙后面的事情,知道到時間了,會自己起來。
第六回合,如果彤彤依然不起來,告訴彤彤還有多長時間遲到,并告訴她遲到的后果,如走著去學校,自己給老師解釋原因等等。
也許有人會問:這樣真的有用嗎?放棄催促的策略會不會更慢?
這個策略我面對不同的孩子曾經反復使用過,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很奇妙的規律。如果內心真正放下&ld;怕&rd;的念頭,非常坦然地處磨蹭問題,孩子磨蹭的消失速度簡直讓人感到詫異。
有的時候家長反復催促孩子都不肯起床,我用策略分層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執行,孩子居然很快起床,而且每次我喊她起床都不再磨蹭。還有一個孩子做作業非常磨蹭,我用了五天的時間,把他的作業完成時間從深夜十一點半提前到八點以前。
當然,這個改變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放棄催促的策略,開始的幾天的確會更慢。
孩子要適應家長的改變,而且孩子通常都不甘心放棄對家長的控制權,所以,這幾天孩子有可能會挑戰家長,用拖延的方法抗議,或者提各種要求試探家長的態度。這對家長的耐心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如果孩子試探之后發現,家長很有執行力,緊扣&ld;起床&rd;這一主題,她自然會放棄控制家長的念頭。一旦她發現家長不再頻繁催促,而且自己要承擔遲到的后果,那么,迅速起床反倒是對她最有利的事情。
我這么多年的一個深刻體會是,策略分層其實是家長的一種教育能力,需要家長不斷反思、練習,才能日臻完善。能夠很好把策略分層進行到底,往往也是家長的一次成長。
在咨詢工作中,常常有家長問我:起床有辦法了,那吃飯磨蹭怎么辦?做作業磨蹭怎么辦……仿佛這是不同類型的磨蹭,其實,磨蹭背后的心動力往往是相同的,因此,都可以用策略分層的方法來應對。
比如,我們不妨再分析一下令人頭疼的吃飯問題:
最最讓人頭疼的是吃飯,開始嘴里還嚼著飯,只要你沒注意就開始發呆,嘴巴也不動,手里拿著碗什么也不干。只要不去催促她,直到吃完飯了孩子還在盯著一個地方看,問他&ld;你看什么呢,怎么不吃飯呀&rd;看我一眼,然后嘴巴開始動三下什么都不說,發現你沒看她繼續不吃。但對自己喜歡的食物特別快而且吃的特別多。
平時在奶奶家和姥姥家都是這個樣子。奶奶的脾氣急,看她不吃就大聲的責怪她&ld;快吃,又看什么呢?再不吃一邊去。我這么個急脾氣的人怎么就教出你這么個孩子呀&ld;拿著孩子的飯碗開始大口大口喂孩子。姥姥平時看她這樣特別依著她,一看不吃就開始&ld;寶貝,快吃快吃,不想吃咱們去吃薯片吧&rd;。
從描述中不難看出,孩子的磨蹭,恰好是家人催促、代勞制造出來的。那么,怎樣改變這種情況呢?我們不妨針對這個情況進行策略分層。既然孩子&ld;對自己喜歡的食物特別快而且吃得特別多&rd;,說明孩子具備良好的獨立吃飯的能力。那么,要想改變孩子的磨蹭,首先要放下&ld;怕&rd;的心‐‐吃飯是孩子的本能,孩子的饑餓感會自動調節孩子的食量。
針對這個孩子的吃飯情況,要設定一個具體的策略:第一步,給孩子約定一個吃飯的時長,告訴孩子到時間收走,只能等下頓飯再吃;第二步,預測執行過程可能出現的情況并準備好對策,比如孩子只吃幾口怎么辦?或者吃兩口就去玩,過一會兒又回來吃;另外,到時間如果孩子不讓收走怎么辦?第三步,內心想好對家長自身的約束,比如除了中間提醒一兩次時間,堅決不催促、不責備。到時間則堅決執行約定不妥協。
有一段時間,我的小侄女也出現了吃飯磨蹭的問題,甚至根本不和家人一起吃飯。姥姥每次吃飯都反反復復地催促,她則像沒聽見一樣自顧自地玩耍,說自己不餓,等晚上九點多又說要吃飯,姥姥每天深夜都得給她單獨做飯。
針對這種情況,我給小侄女做了個簡單的約定:必須和家人一起吃飯,姥姥深夜里不會再單獨給她做飯;吃飯時間為40分鐘,家里人不再催促,但到時間全部收走,如果中間離開餐椅,就視為用餐結束。同時,我和家人溝通好,任何人不許催她。
接下來的幾天,每次吃飯我都指著鐘表告訴小侄女收碗的具體時間,然后把飯給她便不再干涉,如果她中間要離開餐桌,我會和她確認:是不是不吃了? 有好幾次她都是遲疑一下,又開始吃飯。如果她決定離開,我就馬上收碗。一旦沒有人催促,通常她都特別放松,邊吃邊玩,和家里人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但我完全不干涉她,同時,也阻止家里人干涉她。等到了30分鐘的時候,我會提醒她再看一次表。在家人的焦灼和我的淡定中,小侄女吃飯的節奏通常是這樣的:前30 分鐘只吃了一點點,后10分鐘則吃得比較認真,也比較快。這期間只有一次我收走了她的碗,其余的時間她全部在規定時間內吃完。從此以后,家人不再擔心小侄女的吃飯問題,小侄女也不用再忍受家人焦灼的催促。
所有的磨蹭都可以用策略分層的方式來應對,這些策略彼此呼應,逐層遞進,對孩子形成有力的制約,又不會走進催促的死胡同,最終讓磨蹭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