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類物品:病歷、醫保卡、就診卡、之前就診的病歷等,兒童口罩(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濕巾(在醫院里可以用來給寶寶擦手,寶寶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干爽的貼身衣服(在寶寶流汗時可替換)、體溫計。另外,媽寶幫幫幫提醒,最好帶上寶寶吃過的藥,這樣更有助于醫生的判斷。如果之前吃的藥有效,那寶寶還可以繼續吃,不需要開新藥讓寶寶重新適應。
安撫類物品:平時寶寶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壺(裝上溫開水)、紙尿褲、小玩具、小零食等。這些物品都有助于緩解寶寶對新環境的不適應,使就診過程更加順利。
腹瀉時:最好帶寶寶一個小時內的便便去化驗,不能帶尿不濕,需用棉簽取便到密封小盒里帶到醫院。
家里有一個專用的小包,專門用來裝寶寶的就診用品,以備緊急狀況能拎著就走。強烈建議大家也準備著。
這些情況要記錄
&ld;孩子老不吃飯&rd;、&ld;孩子燒得特別高&rd;、&ld;我覺得孩子怎么怎么樣&rd;等這些話是寶爸寶媽最常說,而對治療最沒用的話。媽寶幫幫幫建議大家,平時準備一個小本子,不但隨時記錄寶寶身高體重頭圍的增長情況,寶寶生病時,也及時做記錄,能跟醫生有效溝通。這些點媽媽一定要記錄。
1發病時間。對于寶寶的發病時間要記錄的很詳細,包括發病開始的時間、并且反復的間隔時間和病情惡化的時間,這對于區別多種疾病有實際的意義。
2體溫變化。如果寶寶發燒,要在家中時就測量體溫,要記錄什么時間測的體溫,每次測的時間和分別的度數,并要注意寶寶發熱有沒有規律性、周期性以及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差別(手心、腳心、手背),發燒時有無抽搐、身上有無疹子冒出等其他癥狀。
3身體狀況。寶寶發病時四肢是否活動自如,脖子是否發硬;神志是否清楚,有無煩躁不安、哭鬧、嗜睡、昏睡、驚厥的現象;咳嗽劇烈程度,有無哮鳴音,有無痰,痰的顏色和稀稠性狀等;嘔吐物是溢出來的,還是噴射出來的等。如果孩子是腹痛、腹瀉,還要明確指出腹痛的準確部位,疼痛的起始時間及持續時間等。
4飲食增減情況。生病對孩子的飲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應向醫生說明飲食的增減情況,間隔次數的變化以及孩子有無饑餓感、飽脹感、厭食、停食等,并說明孩子有無吃不潔食物及喝生水、吃剩飯剩菜等經歷。
5大小便狀況。如果寶寶拉肚子,要向醫生詳細描述大便的次數、量、性狀、性質、氣味等。
6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狀態,是正常睡眠還是昏睡、搖叫不醒或是稍有動靜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無驚叫、哭泣等。
7患病史。包括孩子的患病史及家庭成員的病史,向醫生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