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玩游戲,少說兒語”早教方法
早教是孩子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的什么方法都試了,&ld;多玩游戲,少說兒語&rd;就是一種方法,下面就5068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為什么&ld;多玩游戲,少說兒語&rd;吧!
&ld;三歲看大,七歲看老。&rd;這是我國民間的一句諺語,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這種說法有沒有道呢?7月15日,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 在廣西人民會堂為南寧的家長們帶了一場早期教育主題講座‐‐《三歲看大》。他認為學習從生命誕生之日就開始了,&ld;在座的父母都嚴重低估了孩子的學習能 力!&rd;
&ld;人類都是&ls;早產兒&rs;,甚至可以把1歲以內的嬰兒叫&ls;體外胎兒&rs;,這就給人類潛力的開發提供了無限可能!&rd;楊健借用動物與人類比較:一只小角馬出生后10分鐘可以站起來,再過10分鐘就能行走,約兩個小時后,便可以隨遷徙的馬群奔走了。
和動物不一樣,人類是帶著一個極不成熟的大腦來到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這使得嬰兒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借助于外部環境的刺激,促使嬰兒大腦里的神經元發育,形成龐大的&ld;互聯網&rd;。所以,人生的頭3年是在&ld;組裝&rd;大腦。
有人認為,3歲以前的事情記不住,教育有用嗎?楊健說:&ld;早期教育是潛意識教育,不可能像學知識那樣立竿見影,而是在人生發展中慢慢呈現出遠期效應。&rd;在他看來,0~3歲的早期教育絕不是白費工夫。
他說,科學家把人生頭3年叫做&ld;形成印刻期&rd;。&ld;就像印刻一樣,在大腦產生痕跡,并在今后時刻發揮作用。因此,&ls;三歲看大,七歲看老&rs;是有道的&rd;。
父母&ld;缺席&rd; 早教效果打折扣
&ld;家長不要指望在早教課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內容。&rd;楊健說,很多家長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或者以&ld;工作忙&rd;等為,很少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
其實,在日常生活細節中,父母可以大有作為。楊健說,帶孩子上公園時,有的家長帶孩子遛一圈,有的則在玩耍時不斷增長孩子的見識,兩相比較,效果不言而喻。
&ld;帶孩子上公園,是教寶寶認知能力訓練極好的機會。&rd;楊健建議,家長進了公園可以問問寶寶:&ld;這棵樹和那棵樹,哪棵高一些?哪棵離我近一些?花是什么顏色?鳥在空中飛,那么魚在什么地方?&rd;
在感知能力訓練中,時間感知比空間感知難度大,因為時間是無形的。家長們可以從最直接的開始教,比如對孩子說:&ld;等一會兒,我來幫你。&rd;家長過一會兒再來到孩子身邊,然后強調:&ld;寶寶,爸爸這不是一會兒就來了嗎?&rd;孩子明白了&ld;一會兒&rd;就是這個意思。
楊健用3個關鍵詞來概括早期教育的基本內容:&ld;健美、聰慧、性格品質好。&rd;他指出,0~3歲早期教育涵蓋健康活動、認知活動、語言活動、社會活動、藝術活動5個方面,缺一不可。
別用&ld;兒語&rd;跟孩子說話有的家長教孩子說話,習慣用兒童語言,如吃肉不叫&ld;吃肉&rd;,叫&ld;吃嘎嘎&rd;;喝水不叫&ld;喝水&rd;,叫&ld;咕咚咕咚&rd;……在很多家長看來,這種說話方式既顯親昵,又易于孩子解,讓他跟著學說話。
&ld;家長一味地用兒童語言和孩子交流,其實不利于孩子語言能力提高。&rd;楊健說,孩子剛學說話時,因為發音的緣故只會說&ld;水水&rd;、&ld;車車&rd;、&ld;杯杯&rd;等,但家長如果總是用兒童語言與其溝通,這會導致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都只會說類似的疊詞。
楊教師指出,1~3歲是語言的爆發期,家長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教育。在正常情況下,1歲7個月的寶寶,已經基本能說主謂句了,如&ld;寶寶喝水&rd;、&ld;媽媽走了&rd;。在進行語言訓練時,家長應該準確使用語言,充分利用便于背誦的兒歌,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氛圍。
有家長提出了質疑:&ld;孩子聽得懂嗎?&rd;&ld;早期教育是可以&ls;對牛彈琴&rs;的。&rd;楊健說,要孩子解后再教,那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教,因為嬰幼兒幾 乎什么都不解。就像孩子開口叫&ld;媽媽&rd;一樣,他其實不懂&ld;媽媽生育了他&rd;、&ld;媽媽是爸爸的太太&rd;等含義。早期教育的關鍵是及時輸入信息,讓孩子在大腦里 形成&ld;印刻&rd;,解是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