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 家長做三件事培養孩子健康人格
&bsp; 當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還都是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長期處于父母的庇護,缺少與同伴的交流,到了入園上學的年紀,就會出現不合群的情況,這是很常見的,但是,家長們千萬不能忽視,要學會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這樣對他們交友,成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報記者周湖健
小黃是一名初一年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都很不錯。在外人眼里,小黃是個非常內向的小女孩,但乖巧聽話。然而,小黃的母親知道,其實女兒的性格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她都不太愿意與人說話,除了母親之外也不太愿與親戚接近,有時候同學聚會或班里舉辦集體活動,更是以各種推辭,不愿意參加。看著小黃總是獨來獨往,無法順利融入同齡人的圈子里,母親難免有些擔憂。&ld;我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孩子沒有了父親,我也因此覺得虧欠孩子,平常會比較寵她,對于她所提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因為,我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點的委屈,而也正是因為我的寵溺,女兒會比較嬌氣。&rd;小黃的母親如實說道。后來,小黃的母親帶著女兒找到心咨詢師進行詢問,才知道女兒的種種行為可能是不合群的表現。
孩子不合群究竟會出現哪些情況?是不是屬于&ld;心疾病&rd;?針對這種性格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又應該如何應對呢?記者就此采訪了泉州第一中學心老師蘇曉岑。
不合群與家庭環境有關
&ld;一般來說,不合群的孩子可以歸為兩種情況。一種表現為疏離,即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與其他人接近、交往,對人對事冷漠,在生活中比較緘默、固執,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另一種則表現為沖突,即容易與他人發生矛盾,愛搗亂,經常惹事。&rd;蘇曉岑首先對孩子不合群的情況進行了分類和解釋。疏離和沖突,在表現上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可以歸結為無法順利地融入集體生活中,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通常來講,孩子當前性格特點的形成,均有因可循。同樣的道,孩子不合群性格的形成,也可能和他的成長環境或家庭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
蘇曉岑解釋道,導致不合群的原因其實有很多。&ld;一般來說,于孩子的生活環境都相對單純,因此更多可能是家庭方面的原因,例如家庭關系(更多指父母關系)緊張,家庭沖突頻繁,或者長輩們也缺乏一定的人際交往,從小沒有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示范,導致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懂得如何處人際關系。&rd;蘇曉岑解釋道,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也可能于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過于溺愛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導致孩子形成過分的自我中心,從而缺乏與人交往的意愿和方法。除此之外,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從小隔離了孩子的同伴交往,也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后無法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以身作則引導是關鍵
不少家長往往誤將孩子的不合群歸結為性格內向,甚至認為人的性格本來就有所不同,因此這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的不合群是一種&ld;病態&rd;,而感到憂心忡忡,不知所措。&ld;嚴格來講,&ls;不合群&rs;并不是一種心疾病。&rd;蘇曉岑明確指出。然而,即便如此,不合群的性格特征也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問題。&ld;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如果因為不合群,導致同伴交往的需要無法滿足時,就有可能會產生焦慮、痛苦等消極情緒。而且,這對孩子親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形成也十分不利。&rd;蘇曉岑進一步解釋道,孩子早晚要脫離父母親的懷抱,進入社會,而&ld;不合群&rd;則容易使其處處碰壁,從而產生心發展偏差,產生偏執心,甚至還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因此,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表現出&ld;不合群&rd;的情況,作為家長不能聽之任之,漠不關心。
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讓孩子今后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是每個家長所期盼的。而當發現了自家的孩子不合群之后,家長應該采取怎樣的行為更合適呢?對此,蘇曉岑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首先,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將注意力投入在自身人際關系的營造上,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盡量地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和正面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幫助孩子調認知。家長可以試圖在生活中運用一些合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人際交往與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從而養成愿意主動與人交往的意愿和習慣。第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與此同時,對于孩子平常的主動交友行為應當持積極態度,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多鼓勵,多表揚,嚴禁體罰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