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需掌握4項特殊技能
&bsp; 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了,逐漸到了入園、上學的年紀,很多家長開始反映,孩子們做什么事情都只有三分鐘熱度,一旦熱勁兒過了,他們又會去干別的事情,想讓他們認認真真的做好一件事,壓根兒就是不可能的。那么,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到底該怎么辦呢?趕緊來學習下面這篇文章,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逗逗媽最近很是煩惱,因為逗逗玩什么都是玩的時間很短,&ld;三分鐘熱度&rd;,搭個積木,才玩上5分鐘,就不想玩了,然后拿起玩具車又是才玩兩三分鐘又要換其他了,媽媽很是擔憂:如此不專注,以后讀書了該怎么辦呀?還能好好靜下心來認真讀書嗎?
在兒童保健心專科門診,有時會遇到一些家長問起:孩子什么玩具都玩不久,看書、畫畫、做手工持續的時間也很短,還有一些孩子大一點的家長則反映孩子在學校上課老&ld;走神&rd;,在家做作業磨磨蹭蹭、粗心大意的。其實,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多數都是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專注有關。注意力是一個人精神活動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主要有&ld;無意注意&rd;和&ld;有意注意&rd;兩種,一般來說,兒童的注意力都是從&ld;無意注意&rd;向&ld;有意注意&rd;慢慢發展的,剛出生的小嬰兒主要以無意注意為主,無意注意是那種不自覺的注意,他們容易被那些顏色鮮艷、形象生動、新奇多變的事物所吸引,但這種注意的穩定性較差,持續的時間較短。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功能不斷完善,慢慢就發展為有意注意。所謂有意注意,即人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能力,也就是我們口頭上所說的專注力,通過專注力,我們可以在大腦里對這個信息進行有意識地處,最終轉化為屬于自己的學習成果,專注力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以后的學習能力。
這種專注力,其實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而得的,那么,爸爸媽媽該如何有意識地從小嬰兒開始,就注意培養他們的注意力,以便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養成更為專注的良好習慣呢?
剛出生的小寶寶的注意力幾乎都是無意注意,但他們能夠被距離眼睛20左右的色彩鮮艷(如紅色)、有強烈黑白對比的顏色所深深吸引,因此,家長可以拿一些紅球或黑白相間的幾何圖案、人物頭像等舉到距離寶寶臉上方20左右處,搖動紅球以吸引小兒注意,然后將球從小寶寶頭的一側向中央,再向頭的另一側(180°)慢慢移動,來吸引小寶寶的追視。或者也可以準備一些能夠發聲的小玩具,如搖鈴、毛絨玩具等,開始讓他們用手去摸,去感受,然后再握著他們的小手一起輕輕揮動,這樣不僅能充分發展小寶寶的眼手協調能力,而且還能增強小寶寶的注意力。待小寶寶學會爬行、走路之后,認識和接觸新事物的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這時,爸爸媽媽應該盡可能地讓他們接觸來自不同新事物的刺激,而不要怕不衛生、不安全而限制他們的活動,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干凈、安全的環境,然后再讓他們盡情地玩個夠,以促進他們的大腦發育。
注意的穩定性,即對某一事物的關注所能持續的時間,時間持續越長,穩定性越好,對該事物也就越關注,這對培養孩子的耐心、逐漸延長以后的學習時間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爸爸媽媽應該注意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注意的穩定性。而游戲中的親子互動,能夠提升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當他感興趣了,玩得也就會更久一些了。例如,跟孩子一起玩橡皮泥時,可以引導他捏出不同形狀的東西來,在給他講故事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提問,以讓他在聽的過程中可以更為專注。
如果干擾物太多的時候,就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人很難集中精神做某一件事,如,玩玩具的時候,如果一次性擺上一堆的玩具,這樣他可能只是每個玩具都摸一會,但玩的時間都不久,或者是在寫作業時,旁邊還開著電視或有其他干擾,這些干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沒法集中精神高效地完成作業,即使完成了,也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盡量減少一些干擾物,讓孩子能將注意力放在其中一點上,盡可能讓他的注意力持久一些,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人在有意注意時,大腦是處于一種緊張狀態的,時間長了就會感到疲憊,所以讓孩子專注某一方面的時間也不宜太長,也要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否則,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孩子入學后,家長可以讓孩子養成固定時間學習的習慣,并且在這一時間給他們騰出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反復強化后,慢慢地,他就會在那個時間段自動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并養成一種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