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寶寶應該具備的3種能力
小朋友們在面臨上幼兒園的時候,首先家長們不要著急,因為孩子們遲早有一天要離開爸爸媽媽的庇護,自己長大的。與其擔心哪些還沒有發生的,不如先來鍛煉好小寶貝們在上幼兒園時,需要具備的能力吧。只有做到這些,小寶貝們才能每天開開心心的去上學不是嗎。
3-6歲對孩子來說是發育的黃金期,然而,片面的教育觀念導致許多家長一味地望子成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熱衷于各種特長教育,忙著教孩子學音樂、背唐詩,卻忽略了自、人際交往等能力的培養。因為潛能的挖掘和培養是需要環境熏陶、時間積累的,而且成效也是緩慢的,這也導致我們一些家長的&ld;短 視&rd;,避重就輕,忽視對孩子生活自能力的培養。其實,只要教之得法,并能向幼兒園有經驗的老師或專家取經,掌握教育&ld;妙招&rd;,則能讓家長的育兒方法更科學、系統、事半功倍。
教子難題:&ld;寶寶,今天多喝點水,多吃點飯!&rd;每天早上,在幼兒園門口,總能聽到家長這樣細心的叮嚀。然而讓家長不解的是,孩子回到家后,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叮嚀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幼兒的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孩子沒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是因為他們還不 具備將父母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動的能力,還不能掌握向老師主動提出請求的方法。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創設一種情境,教會孩子在具體環境中模仿如何去做。例如,家長可以和孩子模擬在幼兒園吃午飯的場景,然后告訴孩子,如果你沒吃飽,就可以舉手說:&ld;老師,我想再吃一點飯!&rd;
孩子在幼兒園里&ld;拉褲子&rd;,往往也是家長沒有運用&ld;情境式教育&rd;導致的。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在幼兒園里&ld;拉褲子&rd;,還故意將孩子大便的時間調到晚上。家長這種&ld;寧可我幫孩子做,也不能讓孩子自己做&rd;的想法不可取。這不僅打亂了孩子的生物鐘,而且還嚴重干擾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其實,家長只需要掌握情景式教育,設定問題情境,就能很容易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小問題。家長應該意識到,幫助孩子提高照顧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對3~6歲孩子來說,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礎。
教子難題:&ld;我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根本不說話,他時時刻刻抱著玩具熊,總是孤零零一個人呆著,真愁死人了!&rd;&ld;孩子特別&ls;獨&rs;,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玩,還搶人家東西!&rd;孩子入園后,交際能力方面的問題不斷出現,&ld;在家千日好,上幼兒園總有難題&rd;成了多數家長的感慨。
在家里的時候,所有的大人圍著孩子轉,孩子在人際方面的問題不突出;上幼兒園后,隨著跟同齡人交往增多,問題就呈現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像醫生一樣&ld;診斷&rd;孩子的&ld;病因&rd;,與老師及時溝通,合力解決,而不是簡單地歸因為&ld;咱的孩子就不喜歡上幼兒園&rd;甚至干脆退園。
那些&ld;不說話&rd;的案例實際上是往往因為孩子新轉到一個幼兒園后出現自卑、孤獨和不安全感。應根據這些個案進行針對性地引導,如:為孩子提供一個輕松的氛圍,家長和老師可以&ld;故意&rd;不關注孩子&ld;不說話&rd;的現象,讓他從&ld;聽&rd;開始,然后變為&ld;跟著老師思維走&rd;,再到他突然有一天情不自禁回答老師的提問,接著,老師可以鼓勵他每天為小朋友講故事,成為受小朋友喜歡的&ld;故事大王&rd;。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后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因勢利導去解決。80后的父母有時候會有些極端,寵孩子的時候接近溺愛; 發現孩子有問題,又急于解決,常常有情緒化的現象。家長要容許孩子出現失誤,并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解決問題。如果家長覺得自己沒有&ls;診斷&rs;和解決能力,那 么可以請經驗豐富的幼教老師幫忙。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緒,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輕易給孩子&ls;貼標簽&rs;、&ls;下結論&rs;。
教子難題:&ld;孩子總是把他的東西亂放,讓他物歸原位,他就像沒聽見,批評他也不管用。&rd;很多家長發現,越要求孩子&ld;有規矩&rd;,孩子做得越不好,&ld;是不是現在的孩子不好管了?&rd;
&ld;家長喜歡告訴孩子該怎么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就執行。但是別忘了,您面對的是小孩子,他們不喜歡接受指令,你越批評,他們越逆反。聰明的家長需要學會把自己的要求轉化為和孩子一起解決的問題。&rd;李淑英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