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前教育要因材施教
&bsp; 早教是否成功,這個和爸爸媽媽有很大的關系哦,不少父母帶著孩子來到早教中心,看到不少新鮮的玩具和教具,便指揮孩子這玩玩,那摸摸,卻忘了觀察孩子究竟對什么感興趣,孩子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也一次次被打斷。其實這樣對于小孩的發展一點好處都沒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孩子越小,個體差異越大。有的孩子對文字非常敏感,一教就會;有的孩子確實對文字不感興趣,但動作能力特別。家長就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長和個性,為他創造活動機會。別總熱衷于用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樣,往往會在很小的時候,對孩子造成傷害,或者自信心受到影響。明智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并因材施教。
很多家長關心,究竟孩子可以幾歲開始學音樂、識字、學數學?是不是越早越好?在幼教專家看來,這些都是很好的思維鍛煉,但家長看重的應該是思維鍛煉的過程,并非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
黃瓊建議家長,例如,可以培養孩子對文字的敏感,對環境當中的漢字能夠喜歡、探索;在幼兒園階段,教孩子10以內的認數、加減,培養他對數學的敏感、好奇和興趣,覺得數學非常&ld;有趣&rd;,能夠幫助解決很多問題,這樣,到小學以后,孩子才會有更大的興趣去學數學。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不同,有的安靜,有的好動,有的天樂呵呵,有的喜歡發小脾氣。黃瓊強調,雖然氣質沒有好壞之別,但性格有好壞差異的,特別是有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做事認認真真、有始有終,善于傾聽,不插嘴,等等,都需要家長從小培養。她發現,如今,不少孩子幼兒園畢業要升入小學了,很多好習慣卻未養成,這對孩子將來發展很不利。
根據目前研究,孩子在六個月的時候就有了規則概念,如果家長不及時告訴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他很有可能養成壞習慣。例如,有的媽媽在寶寶抓她頭發的時候,她也是笑嘻嘻的,覺得孩子這么做很可愛。但是,明智的媽媽應該搖頭,告訴寶寶這個行為是不對的。同時通過這一舉動了解到,寶寶正在發展抓握能力,應給寶寶準備合適的玩具滿足他的需求。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特點,給孩子及時的支持,適當的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