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四種方法最有效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寧夏依據長期研究,提煉出影響注意力的三要素‐‐參與感、興趣與自控力,并依據這三要素給出了以下4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首先,抓住生活中的契機,引導孩子嘗試學習自控。
如今不少家長依賴&ld;電子保姆&rd;‐‐手機、pad、電腦等等,孩子一旦接觸,就很難再控制。寧夏建議,家長不妨以此給孩子創造&ld;自控&rd;的契機‐‐接觸可以,但一定要事先約定,&ld;比如指著時鐘上的數字,約定具體結束的時間。這種方法對學齡前的孩子非常有效,幾次下來,大多數孩子就能自覺控制時間,少數做不到的孩子,家長哪怕到時拿走設備,也不會像之前一樣哭鬧。&rd;
其次,為游戲區&ld;瘦身&rd;,減少&ld;好心的&rd;打擾。
不少家庭專門開辟了一個房間或者一塊區域,作為孩子的游戲區,里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玩具。但現實是,孩子往往把一個玩具拿起來玩了幾下就扔到一旁,馬上就去玩其他的。寧夏建議家長為游戲區&ld;瘦身&rd;,每次只擺放一兩樣孩子選擇的玩具,便于注意力的集中。
不少家長,尤其是祖輩,喜歡在孩子看書、游戲的時候跑過來問&ld;餓不餓&rd;、&ld;熱不熱&rd;、&ld;要不要去廁所&rd;。這種&ld;好心的&rd;打擾往往不利于孩子注意的培養。
第三,開展積極家庭互動,提高孩子的參與感,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和興趣。
注意力具有選擇、維持、調節等功能。人的初期往往對感興趣的東西更易專注,這就要求家長們在孩子活動時,多在一旁陪伴、留意、觀察與發現孩子日常興趣所在,或與孩子一同參與游戲及分享,用具體的語言去肯定、強化孩子在其中所表現出的諸如&ld;專注&rd;、&ld;堅持&rd;的積極品質,這種方法的效果往往比傳統的諸如&ld;仔細聽著&rd;這類指令性語言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四,要孩子專注聆聽,首先需要父母真看真聽。
一個孩子剛剛放學,看見了校門口的媽媽或奶奶或外婆,興沖沖地跑過來:&ld;媽媽/奶奶/外婆,你看我……&rd;還沒等說完,媽媽/奶奶/外婆卻拿出早準備好的毛巾或紙巾:&ld;看你一頭汗,熱了吧!&rd;邊擦邊講,&ld;要不要喝水啊,媽媽還帶了餅干……&rd;等大人們的一系列在愛的名義下的動作結束后,孩子早已忘了要和媽媽分享的趣事。寧夏表示,很多家長都存在這樣一種不認真聽孩子表達的通病,&ld;應付&rd;的心較重,這既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又不利于孩子本身專注聆聽的形成,&ld;對于孩子而言,與其說我們家長需要給予其家庭教育,倒不如說是給予一種愛的傳遞,只有當孩子真正感受到家人在努力了解自己,他才能在這樣平等的互動中感受到尊重、解與關愛,才能逐步習得來自家人的這份專注與聆聽。&rd;記者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