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其實現在很多家庭還都是獨生子女,對于教養獨生子女,其實是會遇到很多頭疼的問題的。因為眾多家長都會將孩子今后要走的道路給安排的好好的,就希望他們也按部就班的生活,雖然家長們是出于讓孩子少走彎路的出發點,但是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小編認為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愛呀!
老大過完暑假就要上四年級了,在老大身上我也是感同身受,從小,老大就比較機靈,深得長輩的喜愛,因此,我們對老大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未來在學習上的造詣能超越父母,在學業之外也能多才多藝。
家里長輩們對老大的寄語有些我還記憶猶新,“你爸爸媽媽當年的生活條件很差,學習條件也很差,他們都能考上大學,你現在這么舒服的條件,怎么都要比他們更進一步”,“你看看,你爸爸媽媽當年連摸鋼琴的機會都么有,這么貴的鋼琴我都給你買回來了,你還不好好練習,怎么對得起我們?”……諸如此類的話語,我相信不少父母跟我們一樣都曾經說過。
也許說者無意,但是聽者有心,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轉化為孩子的變相壓力。這種變相的壓力可能會沖淡孩子心中最美好的東西——興趣。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興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對于這句話,我是舉雙手贊成的。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是深刻領悟到這句話的真諦。
老大從小喜歡玩積木,三四歲的時候他就可以一個人坐在那里玩上幾個小時,用小小的積木搭出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直到現在,一向好動的他,如果給他新的積木,他同樣可以坐在那里幾個小時,沉浸在積木世界的快樂當中。我想,這就是興趣使然。
老大喜歡踢足球,3年多來,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每天保持兩個小時的訓練,訓練中他總是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足球帶給他很大的快樂。因為快樂,他的球技提升很快,成了球隊的核心。看到孩子的天分,我跟孩子的父親有了“快樂”以外的想法,希望他刻苦訓練,成為同齡的佼佼者,甚至初中的時候同樣上足球傳統學校。因為有了“快樂”之外的要求,老大訓練時不再單純享受足球的快樂,比賽時候開始對強隊產生畏懼,甚至到市里的集訓也猶豫不決,愛去不去的。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踢足球已經沒有開始那么單純,不僅僅是興趣了。
在學習上,兒子最喜歡的就是數學,我們從小把學數學叫“搞腦子”,每次空閑的時間,兒子都會主動要求我們幫他“搞搞腦子”。這時,孩子是快樂的,因為他覺得快樂,所以他主動學進去了,二年級參加數學競賽經常拿獎。孩子有了特長,父母難免又有想法了,開始幫孩子做主了:“孩子,二年級你都拿獎了,三年級你可不能掉鏈子哦,三四年級的獎項才是最有用的,對你以后擇校都有幫助。”無形之中,“搞腦子”也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成了以后升學的工具,潛移默化中,孩子的興趣也在逐漸的淡化,學習的主動性慢慢下降。
老大的學琴之路情況大體相似,幼兒園中班,出于孩子的興趣與要求,我們開始接觸鋼琴,當時家里沒有鋼琴,學琴、練琴都要到藝校,盡管如此,孩子很開心,吵著要大人帶他去練琴,而且練習的時候很快樂。看到孩子練琴這么開心,我們趕緊給孩子添置鋼琴,看著孩子的琴技有了提升,我們又開始為孩子規劃了,連續兩年都參加等級考試。考級之路無疑是枯燥的,每晚都要練習,琴聲響起時,往往伴奏的是大人的訓誡聲以及孩子嘆息聲,琴聲不是悅耳的樂曲,更像是一曲哀怨曲。就這樣,學習之后的放松又變成了另一個應試教育,老大的另一種快樂就這樣與他擦肩而過。
我相信說到這里,不少家長都會心潮澎湃。我們在孩子身上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孩子的快樂成長,按照孩子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還是父母做規劃,通過孩子彌補父母小的時候缺憾?或是從小就把孩子引導到應試教育的苦悶之路?
我想很多爸爸媽媽跟我一樣,心中都有相似的答案:武斷的幫孩子做決定不可取,讓孩子在父母劃定的路線上按部就班的發展更可怕。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當中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正確的引導是毋庸置疑的,但切記不要傷害孩子的興趣,因為興趣一旦喪失,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原動力。
因此,作為父母,對于孩子,有一種愛叫做“放手”,至少應該是逐步“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