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沓還各種磨蹭怎么辦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孩子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小心思,逐漸的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體現。這可頭疼死各位家長了,就比如說孩子各種磨蹭吧,大部分的家長通常會認為久而久之,孩子將失去時間的概念,親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距離逐漸拉大等等。會這樣想很正常,那是因為你們還不足夠的解自己的孩子。只有當你們學會觀察解孩子后,你就可以輕松的應對孩子的磨蹭行為了。
磨蹭,常常讓家長傷透了腦筋。遇到磨蹭的困惑,家長也會四處求助,但許多所謂的方法和招數,往往存在&ld;水土不服&rd;的問題。別人家一用就靈的方法,自己運用的時候常常差強人意,甚至完全無效。于是,有的家長認為磨蹭是自己孩子的特性,根本沒法改變,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上天故意奉送了一個磨蹭的小孩?
其實,所謂的磨蹭,通常指行動緩慢,故意拖延。那么,我們不妨深究一下,孩子為什么&ld;故意&rd;磨蹭呢?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早晨家長急著讓孩子起床洗漱,但孩子卻自顧自地玩耍,哪怕是洗手這樣簡單的事情,也能玩上半天。任家長反復催促,孩子卻依然不慌不忙,家長的急吼吼和孩子的慢悠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時候家長通常都忍不住要催孩子,催不動的時候,心中就直冒火。
孩子是故意的嗎?其實,孩子
孩子體驗的細膩程度,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比如,我們看到洗手這個動作幾乎是一樣的,但孩子卻能感受到每一次洗手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溫度,水流的大小,每次洗手的心情,等等。正因為我們看到的洗手只是洗漱的一個環節而已,所以會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
也許你會說,那我就讓他一直玩下去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解了孩子的感受,就會在此基礎上,尋找雙贏的辦法。
比如,看到小孩在玩水,先解、呼應他的感受:嗯,水流過手指,是冰涼的感覺呢!孩子的這個體驗得到了尊重、呼應和共享,此時此刻,孩子不光體驗到了洗手的感覺,也
有的家長會說,滿足孩子的愿望,很浪費時間,根本來不及。其實,解 、尊重 孩子的感受并給與滿足,這個過程也許只需要幾分鐘,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浪費時間。相反,如果我們沒有解孩子的感受,阻斷了孩子的體驗過程,孩子認為沒有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標,就會執著地停留在這件事情中,孩子內心的這種堅持外顯出來,就是&ld;磨蹭&rd;,這樣反倒更加浪費時間。
當然,解這個行為,也許只需要幾分鐘,但解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換位思考,用孩子的視角看待世界: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他內心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
孩子磨蹭,除了因為孩子沉浸在體驗之中,往往還與時間觀念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常常對孩子說:&ld;時間很緊張&rd;、&ld;馬上要遲到了&rd;,其實孩子內心對時間并沒有太多的概念。我們平時說的&ld;快&rd;與&ld;慢&rd;都是相對的,孩子也未必知道快與慢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所以,當我們催促孩子&ld;抓緊時間&rd;的時候,孩子并不知道怎樣才算&ld;抓緊&rd;。那么,我們要給孩子建立基本的時間概念,比如,讓孩子學會看鐘表,讓孩子學會體驗時間的長度,另外,有必要讓孩子知道特定時間內自己有哪些任務需要完成。
其實,在磨蹭的問題上,不但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許多家長的時間觀念也是模糊的。比如,
那么,怎樣才能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發展水平呢?其實非常簡單,家長不妨連續記錄孩子完成各項任務的時間,每項任務的時間求取平均數,基本反應了孩子當下的能力水平。這個平均數,可以大致判斷出來孩子是否磨蹭,或者磨蹭的程度。家長還可以根據孩子起床、洗漱、吃飯等各項任務的平均數來準確地安排時間,這樣就有了一個參照,也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媽媽要求我做某事的時候,我會故意磨蹭,我至今清晰地記得,當時心里非常困惑,明知道那個要求很容易,可就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攔著我,每當看到媽媽生氣的時候,心里反倒有一種很痛快的感覺。后來學了心學才明白,這種情況有個專有名詞,叫做
磨蹭,往往是孩子對抗父母的&ld;秘密武器&rd;。孩子一旦磨蹭,家長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催促,而且催促的話語往往千篇一律:快點,要遲到了,別磨蹭了,趕緊的,我說你沒聽見啊?這都幾點了?再不快點我不等你了……
這些催促,語氣直接并且反復使用,透過這些字眼,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滿、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煩,直接引發了孩子的逆反情緒,因此孩子通過故意拖延的方式對父母進行被動攻擊‐‐你越是讓我快,我偏慢,看你能怎樣?
這個問題并非無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降低催促的頻率,等待孩子主動性慢慢顯現,在必須催促的時候,則用不帶責備的語氣表達愿望。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同時也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當然,要想降低催促的頻率,要盡可能地預留出更多的時間。
與此同時,我們不妨換個思路,
一說到孩子的磨蹭,家長經常會尋求具體的方法,但這些方法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常常會&ld;水土不服&rd;,其實,
比如,我曾經遇到一個孩子,看上去非常磨蹭,家里人不停滴催促、數落,但沒有任何效果。深入分析才發現,家里人不但對孩子做事的速度不滿,幾乎在各個方面都不認可孩子,因為生活瑣事,常常發生激烈的沖突。有個細節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媽媽接孩子,電動車中途沒電,媽媽先回家,孩子則自己走路回家。回到家以后,孩子滿頭大汗地坐在了沙發上,于是,姥姥開始數落孩子沒有馬上洗手不講衛生,媽媽則催促趕緊洗手吃飯。其實,孩子并非不想洗手,只是走累了想暫時歇一歇,同時,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進步:自己走路回家沒有任何抱怨。對孩子來說,自己的進步沒有得到認可,卻遭到了不斷地數落和批評,于是,孩子故意拖延,不肯洗手吃飯,最終導致激烈的沖突。這一件小事,能非常清晰地反應親子關系相處的狀態,我建議這位媽媽與家人協調,不再數落孩子,同時,不斷肯定孩子細微的進步,并多陪孩子玩耍。就這樣,一個月之后,孩子居然不再磨蹭。這位媽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她很感慨地說:沒想到這個孩子居然有如此麻利的一面!
我們常常把磨蹭當成孩子的問題,其實,磨蹭往往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所以,我們不
【奶爸說】
文中注①位置,可能有很多朋友會覺得,哪有那么簡單,我一說孩子就乖乖聽我的話?
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并給與呼應,是衷而發的,對孩子的愛自然的流淌出來,關愛的看著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感受孩子的感受。這種狀態下,你身體所流動的能量是會令孩子非常舒服、親近的感受
而敷衍了事,皮笑肉不笑的想著應付、哄著孩子趕快完事、抓緊時間!孩子同樣是能感受到你的心口不一
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的方法、同樣的一句話,而不同的人說,效果就不同?有些人說管用!有些人說沒用!區別就在于,你是在用心說還是用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