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怎么辦,怎樣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我們都喜歡比較守時的人,所以在寶寶很小的時候也都在培養著他們要守時,而且研究標明,守時、惜時的孩子,往往心智的成熟程度較高,很容易建立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學習的效率高,同時他們有自信、有樂觀精神,對外交往能力也強。那么怎樣培養寶寶守時呢,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沒有&ld;時間觀念&rd;,孩子會有哪些問題?孩子從小作息混亂,與他人生活不同步,在0~2歲之間,孩子的這一習慣僅僅是對父母和保姆的作息提出嚴峻挑戰。
寶寶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后,與他人的生活嚴重脫節,別的小朋友吃飯時他要睡覺,別的孩子睡覺時他要玩耍,常常被老師視為&ld;搗亂分子&rd;加以斥責,換言之,從來沒有經歷過&ld;時間培訓&rd;的孩子,乍一進入一個對時間要求嚴格的環境里,他會有很嚴重的挫折感。這種挫折感有可能強化孩子的分離焦慮,令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喜歡上幼兒園,排斥集體生活。
寶寶做事磨蹭拖沓,長大以后容易學習效率差,嚴重的還會誘發&ld;哭泣綜合征&rd;和&ld;橡皮綜合征&rd;
&ld;哭泣綜合癥&rd;是指因為拖沓受到成年人的催逼與斥罵后,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哪些作為誘發了大人的怒氣,只能以哭泣來反抗與宣泄。而&ld;橡皮綜合癥&rd;是指缺少時間觀念的孩子在初學寫字時,老是在一兩個字上打轉,反復挑剔、反復懷疑,缺少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和流暢的&ld;行動力&rd;。而這兩種癥狀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的發展。
對&ld;時間&rd;懵懂不明的孩子,很少要求自己何時何地完成什么,換言之,很少有主動的&ld;目標&rd;,在幼兒園老師眼里,常常被視作心智發育滯后的表現,自然而然的,這樣的寶寶會感到自己承受了很多額外的壓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時間觀念不明的寶寶也面臨&ld;信用缺失&rd;
‐‐久而久之,小伙伴會對動輒遲到、缺席的他有批評、有疏遠,認為他講話不算數,不守信用,這將嚴重阻礙寶寶&ld;外交活動&rd;的正常進行。
循序漸進,幫助寶寶建立時間觀念
專家認為出生1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剛剛從溫暖的羊水包容中來到這個寒涼、陌生、&ld;不舒服&rd;的世界,他會用不同的哭聲表述不同的要求。吃、喝、拉、撒、睡,一刻也等不得,有需要馬上就會號啕大哭,這個階段,不必刻意調他的作息,應盡量滿足其需要,給予新生兒足夠的&ld;安全感&rd;。滿月之后,孩子就進入到了一個可以形成吃奶、睡覺的&ld;生物鐘&rd;的&ld;配合期&rd;,這個階段父母可仔細揣摩孩子吃奶量的變化,來微調其作息時間,可以規律地將喂奶間隙時間,從兩小時一次逐漸加長到4小時一次,慢慢地,寶寶與媽媽都會睡得很香甜,休息得更充分。
等到孩子6個月以后,寶寶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生活中除了吃、睡,還多了游戲、看街景、與父母&ld;對話&rd;,和其他小朋友比比劃劃玩耍的時間。這時,父母就要著手調他的作息了,比如固定每天喂食、玩耍、睡午覺的時間;晚上則陪他進行較安靜的活動,如念兒歌、講故事等等,作為睡眠前的暗示。
2~3歲
兩歲到兩歲半的孩子已經有了&ld;數數&rd;的興趣和能力,父母可以利用數字,讓他們了解時間流逝的感覺。比如,可以把&ld;馬上&rd;,這樣的抽象概念切換成數5下,從5數到1;把&ld;等一下&rd;這樣的概念切換成從1數到20,讓寶寶具體感受時間如何在1、2、3……這樣的數數中度過。
數數&ld;量時間&rd;的游戲做多了以后,聰明的孩子會感覺到時間其實就是一段段事件組成的,或者,是從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段活動組成的,而且,它在不斷地流逝。
孩子到了兩歲半,可以開始玩&ld;鬧鐘游戲&rd;,父母可以教他認識時鐘上的數字,并親手撥轉時針和分針,告訴孩子,當時針轉到某一位置時,就表示該進行某些活動了;可以先固定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的時間,比如午后吃點心的時間是下午4點鐘,再比如早上加餐的時間是10點鐘,上午9點鐘是玩玩具的時間,下午3點鐘是畫畫時間等,慢慢把&ld;按時間分配活動&rd;的意念擴展到一天,反復強化,最終,孩子自然知道什么時間該干什么,生活自然規律充實。
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