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霸道出門卻膽小 家長應怎樣教育孩子
有的孩子在家中是個小霸王,調皮的無法無天,家人有什么不滿足他的地方就會大哭大鬧,但是一到了外邊就特別老實,甚至有些膽小,變成了病貓。這是怎么回事兒?這樣的孩子怎么教育呢?下面就來和5068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的孩子生活范圍很小,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的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見生人就躲藏,如果到新的環境,適應比較慢。
而且在家應該是所有人疼愛的焦點,在家是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寵愛,讓著他,所以他在家愿意表現,也很大方。可是到了外面,面對陌生的壞境,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定會像家人那樣寵他讓他,他會覺得有反差,不適應,焦慮,因此就在外面就顯得膽子小也不叫人了
有些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如果哭鬧或不聽話、不好好的吃飯時,家長用孩子害怕的語言嚇唬他,如說:&t;你再哭我把你扔到外邊讓老虎吃了你&t;,如果寶寶想玩泥,家長怕弄臟衣服,說:泥里有蟲子咬你的手等,恐嚇孩子,從而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形成膽小內向怯懦。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限制過多,形成孩子不敢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這也造成膽小內向怯懦。
要敢于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ld;你不行&rd;,&ld;你還小&rd;。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對于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于發現并強化孩子身上的&ld;閃光點&rd;,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ld;大膽&rd;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ld;閃光點&rd;,給予必要的乃至夸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ld;你這算什么,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rd;,&ld;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臺都不敢上&rd;。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于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ld;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rd;的原則。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