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約有1.8萬名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黑暗中摸索前行
&bsp; 在家接受教育,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場所、通常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大多數家長因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念,抑或是認為學校教學進度過慢等等,選擇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其實這種情況在當下已經十分常見。據了解目前中國大陸就約有18萬名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17歲的韓百川從初一起,離開學校,回家學習。
韓百川喜歡畫畫,這是他剛完成的作品。
韓百川在家學習的書桌。
于笑笑的家里很亂,爸爸于建軍在房間的不同角落放了好多筐子甚至盆子用來盛書,14歲的女兒到哪手邊都可以拿到中外名著或者名作家全集。墻面幾乎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上面畫滿了數字和幾何圖形。
17歲男生韓百川的房間也差不多,大約一米五見方的學習桌像一個小型實驗室:兩臺電腦、一臺ipad、一個畫畫用的數位板、攝像頭、耳機、麥克風、漫畫草稿、幾本書,還有拆開的電器組件。
與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學校趕的大多數中國孩子不同,他們&ld;在家上學&rd;。一年級退學,除了中間短暫復課,于笑笑已經在家學習7年。韓百川初一離校,也已回家自學5年。
對他們和他們的父母而言,家的意義遠遠不只是休憩的港灣,更是一個探索新教育方法的烏托邦。這批特立獨行的小眾家庭,在通往各自想教育的道路上艱難前行,盡管他們奮力掙扎,但大多數不得不接受&ld;失敗&rd;的結局。于笑笑和韓百川是其中難得的堅持者。
&ld;就像賭博一樣&rd;
韓百川的決定很突然,剛上初一不久,他就向家人提出想要回家學習。他的只有一句話:&ld;學校作業太多,我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rd;,他喜歡的事是中學教育中沒有、高考(精品課)也不會涉及的繪畫和編程。
母親聽到以后的第一反應是反對,&ld;學習好好的,為什么要退學?&rd;韓百川從小成績優異,小學三四年級曾考過年級第一名,所以即使身處高考大省山東,媽媽也從來沒有懷疑過兒子能夠考進一所不錯的大學。
韓百川的媽媽爺爺奶奶帶大,嬌生慣養,從戲曲中學畢業以后就進入社會工作。她對兒子的管束一向寬松,韓百川從小都是自己挑衣服。&ld;父母有了孩子其實就是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一起過日子,都要成長。&rd;她談吐溫文爾雅,語氣謙和。
基于這樣的教育念,一家人心平氣和地討論了幾天,雖然有種種擔心,看到兒子意見堅定,她同意試試。&ld;既然他已經不想上學了,逼著他去學校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干脆冒一次險,就像賭博一樣。&rd;
比韓百川退學更早兩年,安徽省一年級小學生于笑笑被爸爸領回了家。于建軍是大學老師,他所解的少兒教育是健康、自然、快樂的,所以小學之前他沒有讓女兒學過任何書本知識。
然而大環境殘酷,升學競爭激烈,孩子的起跑線越劃越早,于笑笑一上小學發現班上同學大多早就補習過數學和英語(精品課),她成了&ld;學渣&rd;,在第一學期末的考試中,數學成績年級倒數第一。
老師把于建軍叫到學校,臉色難看,數落他作為家長不負責任。于建軍很氣憤,&ld;現在的老師怎么這樣?&rd;因為成績不好,擁有幸福童年的于笑笑上學以后變得自卑、壓抑,承受著老師的訓斥諷刺和同學的瞧不起。
于建軍記得女兒那段時間情緒很差,經??摁[不想上學。&ld;學生好像成了老師的奴隸!&rd;于建軍說,他決定讓女兒回家上學。
2006年前后,作家鄭淵潔在家教育兒子鄭亞旗、上海讀經私塾&ld;孟母堂&rd;被官方取締等新聞引起輿論關注,在家上學進入公眾視線。經過幾年醞釀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開始嘗試這種&ld;不可思議&rd;的教育方法。2013年,民辦非營利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中國大陸約有18萬名學生在家接受教育。
&ld;黑暗中摸索前行&rd;
退學以后,韓百川很興奮,不用再應付作業和考試,所有時間都可以自支配。他丟掉學校的教材,為了學習編程,擁有了第一臺屬于自己的電腦。爸爸送他一本關于計算機語言的書,他一點一點自學,起初不懂的地方還會問爸爸,后來就完全利用網絡論壇向達人請教。不多久,他就學會了用編程列數字列表、畫幾何圖形。&ld;每次用電腦完成一項工作的時候都伴隨著成就感。&rd;
韓百川剛回家的時候,媽媽對他自學的效率和成果持觀望態度,會規定他每天的學習時間,根據他的興趣幫他安排學習內容。經過半年左右的嘗試,看到兒子很充實,&ld;一直都有長進&rd;,她的顧慮逐漸打消。
韓百川喜歡畫畫,從幼兒園開始每天都畫,畫完工地寫上名字和日期。退學以后,他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畫畫中,媽媽被他的專注打動,相信他能夠掌握自己的方向。韓百川在《同意放棄學籍》的文件上簽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