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么要發脾氣 應對孩子發脾氣5條策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特別是寶寶在小的時候,如果你家寶寶正處于學齡前,在生活中,你將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他哭鬧、發脾氣。在家中我們尚且可以應付,但這種行為發生在公共場合,那么面對寶寶突如其來的壞情緒,我們該怎么辦呢?一起來看看吧。
從心學的角度來看,發脾氣是孩子某種心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心的發育,接觸的事物會逐漸增多。但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需求,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智,他們會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決定,任自己主觀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縱使這些事物對他往往是不宜、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此外,3~4歲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發展,但在情緒控制等方面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一旦不如意,便會&ld;大動肝火&rd;,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以吵鬧、叫嚷等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發脾氣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一般來講,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首先要盡量解他們,然后再了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孩子發脾氣這種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
身體不適會影響一個人的控制能力。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饑餓時易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多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所以,往往通過哭鬧來傳達信息。有經驗的媽媽善于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他的身體狀況,以避免孩子發脾氣。
父母如果過分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讓步和妥協,以實現自己的愿望,即使在公眾場合,孩子也會毫無顧忌,稍不如意便會大哭大鬧。
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父母愛發脾氣,難免會讓孩子也形成愛發脾氣的習慣。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就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易怒暴躁的形象。
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三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控事情的愿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泄。
掌握了自己孩子發脾氣行為的規律之后,在進入公共場所之前,事先明確地對孩子提出要求和希望,用&ld;約法三章&rd;的辦法來預防他發脾氣。例如,預先告訴孩子外出就餐的計劃和孩子在行為舉止方面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果做不到你會怎樣處。孩子雖然年齡小,但這些要求他還是能做到的。
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千萬要保持冷靜,因為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惱火。你可以發泄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父母要用溫柔、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講話,詢問他是不是累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如果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因為這時他發脾氣并不是無取鬧。
有時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餓了、困了或者是待在超市里的時間太長讓他煩躁了。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應該立即跟著不耐煩和發脾氣,而是要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跟他說些有意思的話,看到白菜,講個白菜的兒歌,看到手紙,編個唐老鴨和手紙的故事。你還可以讓他加入挑選食物、幫忙找鞋店、為你讀購物清單等活動當中去,如果父母邀請,孩子是愿意幫父母干這些事的,這都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忙得沒有時間發脾氣。
如果以上方法都用了,孩子的情緒依然繼續,那么馬上離開公共場所就非常必要了,即使你的購物還沒結束。心平氣和地把孩子抱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他不再哭鬧,就可以回去。萬一孩子再度哭鬧,仍舊采取隔離政策。記住,不要在孩子發脾氣時跟他論,這時,他一定聽不進去,等他情緒穩定之后,他有一個好心情時,再談論此事,告訴他應該怎么做,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發脾氣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的能力。所以父母平時應該注意培養孩子自我管的意識。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柜子里,睡覺起床后把小枕巾蓋在枕頭上,久而久之,這些小事會幫他學會約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