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知道的 孩子3次叛逆期怎么管(2)
脾氣秉性的突然轉變,以及強烈的逆反心都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孩子進入學校后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們急于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因此會開始要求獨立,行為上想要脫離爸爸媽媽的掌控,表現為說話做事老氣橫秋、獨立、有個性。
此時,父母是時候轉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互動模式了。放棄家長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所反映的&ld;不聽話&rd;的孩子,大都還會出現學業問題。為什么會這樣?一方面是親子關系的不和,讓他們缺少有效引導,缺乏好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是他們將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
就此,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其次,要知道,7-9歲的孩子出現學習問題,更多的是學習習慣不好所致。如,該看的書不看,該做的作業不做,看書時惦記著玩。
還有很多家長將孩子的學習全權攬了過來。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媽媽所說:&ld;天天盯著孩子學習&rd;。這樣,學習就完全成了父母的事,跟孩子無關。
與其天天盯著孩子學習,不如幫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制定好固定的作業時間、地點、正確姿勢等;孩子因為磨蹭作業沒寫完,也要定時收作業;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去打擾更不去點評,除非孩子求助;幫孩子確保規律的作息等。
一位父親曾找到我咨詢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家孩子十五歲了,近一年來他站著都比我高了,與個子成正比的是,他的脾氣也漸長,對他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老師三五不時地反映孩子逃學,為這,我沒少抽他,他也不反抗,就硬著脖子讓我打,每次打得我手酸、一肚子氣,末了他恨恨地來一句:&ld;再打我就不上學了。&rd;我還發現他在外面學會了抽煙喝酒,真怕他在外面結交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他媽媽為這都愁得睡不著覺,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勸他,心情好的時候,他會跟他媽媽說:&ld;我沒有交壞朋友,就是上個網什么的。&rd;心情不好要么愛搭不,要么就用一句&ld;我煩著呢&rd;堵你。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ld;強大&rd;了,而心發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這樣,在身體與心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開始有了更多樣的情緒體驗。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并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正如這位父親所說,青春期的孩子大都處于&ld;煩著&rd;的狀態。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他們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表現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系,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煙、喝酒,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絡成癮、早孕、酗酒、犯罪等。
有的父母會過度憂慮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希望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我們必須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也的確能順利度過這個特別的時期。
除了信任,還有什么呢?我們要做好孩子們堅實的后盾。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與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親子關系: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要重點提醒的是,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帶孩子去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走動。別讓孩子們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經常宅在家里玩電游。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于他們的心健康。有些話,即使不能跟父母說,他們也還能有別的傾訴渠道。
同時,父親的功能尤其顯得重要。父親最好能夠跟這個年齡的男孩做朋友。記得,對你的男孩來說,要緊的不是你如何說他、批評他、指點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男人的樣子。
對于女孩來說,父親不能刻意疏遠。女兒長大了,不少父親不會再像對待假小子一樣親近女兒了。保持一定距離是對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對你的女孩情緒和情感上的關注、支持。這對她們很重要。
總之,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擾。對于他們的不聽話、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認識。下面是一些原則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不當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孩子逆反。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每天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適時調,切不可因孩子與自己的想法相左,而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做實際上漠視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不能采取高壓政策,更不能諷刺挖苦孩子,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的進步和努力。研究表明,用低聲細語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獲得好的效果。
對于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區別對待。對較小的孩子,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給出選擇等方式引導;對于較大一些的孩子,可通過講道、正面引導和肯定的方式引導。
父母言行不一或身處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榜樣,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會招來孩子的不滿孩子還怎么聽從大人的話呢?另外,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吵架,孩子要么厭惡父母的行為,要么逃避這樣的氛圍,父母將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孩子只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