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知道的 孩子3次叛逆期怎么管
孩子的叛逆,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個艱深的話題。尤其對中國父母而言,&ld;建立家長式權威&rd;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家長問孩子要服從和威信,孩子問家長要權利和自。一旦孩子進入叛逆期,親子間的沖突往往會更加慘烈。那么在這個時間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ld;靜觀育兒&rd;微信后臺,我收到大量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的問題。最小的孩子年齡,不到1歲。最大的孩子年齡,已近三十歲了。真是可憐父母心啊!
然而,我同時也從互動中看到,這些發愁的父母,往往是最不了解孩子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ld;叛逆期&rd;,而且還不止一次。&ld;叛逆期&rd;是心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有了迫切需求。其實,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沖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結合&ld;靜觀育兒&rd;微信后臺的常見案例,來聊聊孩子叛逆的話題。
從個體心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是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后就開始表現的&ld;叛逆&rd;了。就這一點,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ld;不&rd;。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ld;不&rd;,就是從父母這里學來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ld;打人&rd;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ld;不&rd;,什么都是&ld;不&rd;,做與不做都是&ld;不&rd;。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并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靜博士,您好!我的女兒兩歲八個月了,一個月前我剛送她上半天制的幼兒園。在此之前,她不執拗,不愛發脾氣,凡事有商有量;但這之后,她好像突然就叛逆、任性起來,稍不如意就撇嘴,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東西的動作,&ld;不&rd;&ld;就不&rd;時刻掛在她的嘴邊,仿佛時刻等著反駁大人似的。究竟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她的這種變化呢?她很愛幼兒園,從未表現出抗拒上學。但是這突然性情大變,我該如何引導?
案例里這個孩子,其實就是進入了她生命里的第一個逆反期。
說&ld;不&rd;,是她新學會的一種能力。這說明,孩子長大了,而且心非常健康!
了解到這一點后,父母還需要反思。想一想,是不是平日面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經常采取命令、要求的態度和語氣,甚至簡單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行為?那孩子習得的,也將是粗暴的處方式。
簡言之,面對叛逆期孩子,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辦法是接納,并引導。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即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讓孩子做一道選擇題。如,進家后,父母與其命令孩子:&ld;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rd;,不如換成可供孩子選擇的陳述句:&ld;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或是放在鞋架上。&rd;睡覺的時候,父母給出的選擇可以是:&ld;咱們是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后上床?&rd;
父母給出的選擇其實是事先篩選過的,并且自己可以接受的。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方面,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到良性引導;另一方面,孩子也不會產生被控制感,相反還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給出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后再重復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除了粗暴回應孩子,我還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們對孩子過于耐心、&ld;民主&rd;,經常會反復問孩子&ld;好不好&rd;&ld;行不行&rd;。如:&ld;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rd;&ld;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rd;等。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ld;不&rd; 的機會。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并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孩子在面對固定的那個照顧者(比如媽媽)時更容易出現逆反行為,建議家中其他人多參與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特別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規矩、不能等待、脾氣大的情況,會更容易發生。
而爸爸參與孩子成長的要點,即多帶孩子玩,而非找問題、苛求孩子改正某個行為習慣。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系,做好榜樣,孩子會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為,并且更容易建立規則意識,因為爸爸的一言一行里都是規則。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ld;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rd;了,如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ld;寶貝&rd;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愛哭、比較嬌氣等。
一位媽媽就曾這樣問我:
羅老師,您好!我女兒快9歲了,過去一直比較聽話,近幾月不知怎么了,總頂嘴。什么事都要給自己找一個開脫的,哪怕是巧克力明明是她吃完的,非要說是爸爸媽媽吃完的,她只吃了三四顆。寫作業、彈鋼琴,我讓她做,她總要找個跟我辯解。今天我陪她聽寫單詞并幫她記不會的,她不是摳鼻子就是摳手,我制止她,她不聽。我生氣之下打她手兩巴掌,她又哭又鬧跟我吵,還要摔我的手機。我很傷心,我在她身上下了那么多心血,可她怎么變成這樣‐‐處處挑剔、厭惡、指責。我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