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
你是否在尋找“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讀書的名人故事給你什么七十?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1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歲高齡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項決定:重新開始學習俄語。
這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董老擔任著國家的重要職務,工作極為繁忙,況且年紀又大,記憶力也差了,學習外語該有多困難啊!
董老想了個巧妙的辦法,他將俄文生詞,每五個寫在一張卡片上,并風趣地稱作一個小隊,每十個詞稱作一個中隊,每二十個詞稱作一個大隊。又把兩個大隊稱作一個聯隊。生詞寫在卡片正面,中文解釋寫在背面。隨后,象掌握自己的部下那樣,先認第一小隊,再認第二小隊,接著將兩個小隊合起來認,作為中隊檢閱多記熟了之后,再認第三、四小隊,然后將三、四小隊合并作中隊檢閱,以后再將兩個中隊合并作大隊檢閱。用這種“檢閱”法記單詞,效果很好。
由于年老記憶力差,一個生詞往往花了好大的氣力才記住,可是過一會兒又忘了,董老就反復地認、記、背。有時因為咳嗽得很厲害,醫生讓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堅持給生字標重點,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間斷學習。
董老說:“我決不灰心,就是這樣搞,記生字,每天總有可能增加兒個。”
十幾年后,董老保存下來的.外語卡片,上面抄錄了一萬零五百多個單詞,甚至連劇目單、會議簽到卡上面也寫下了外語單詞。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董老長期艱苦的努力,終于達到了能閱讀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僅俄文版《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一書,董老就讀了四遍,抄錄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張,記錄單詞二干九百二十八個。
“學習當如卒過河”,這是董老八十七歲時留下的名句。在學習的道路上,象中國象棋中的過河卒子一樣,一步一步,奮勇直前,這不正是董老學習精神的最好寫照嗎!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2
前蘇聯的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十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面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饑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十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仆。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夜。在勞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老板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板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3
顧炎武勤于攻讀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的造詣,是當之無愧的一大名儒。顧炎武從小就勤奮學習,對待學問非常認真。長大后,每當外出旅行時,他都用馬或騾子馱著沉甸甸的書,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游歷中,顧炎武還非常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發現那里的地理、風俗等情況與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會打開相關的書本進行核對、校正。顧炎武就這樣手不釋卷,刻苦攻讀,終于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顧炎武憑著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眾多學術領域成就非凡,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4
趙光義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光義是一位聰明而又干練的帝王。少年時代,他曾任職于宋太祖所指揮的宿衛軍。由于經歷頻繁戰事,了解民間疾苦,繼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頓朝綱,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平,被后人稱為一代賢君。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有“賢君”之稱的趙光義的登基卻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案。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宋太祖趙匡胤應當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但他卻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實在出乎意料。
據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
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么,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后聽到鐵斧戳地的聲音,聽見趙匡胤高聲說:“你好好去做。”
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忙叫人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
天亮后,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件事由于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
盡管世人對趙光義取得政權的方式心存疑慮,卻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趙光義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編纂了《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三大類書,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的重大貢獻。
《太平御覽》原名《太平編覽》,書編成后,獻給宋太宗審閱。宋太宗極為重視,認真閱讀。他規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一時政務繁忙,沒完成計劃,那么第二天一定要補上。當時,有的大臣認為皇帝日理萬機,還要這么刻苦讀書,未免過于辛苦,就勸皇帝放慢計劃,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卻笑著說:“只要打開書就會有收獲,我不覺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約一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全書。因為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所以這部書又叫《太平御覽》。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5
李四光是新中國的地質學家,開拓了新中國地質學的新篇章,為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實他小時候艱苦讀書的故事早已激勵著我們。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家里很窮,是家里的第二個兒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學;村里有個老秀才叫陳二爹,李四光經常去他家玩,跟著他讀書識字,算是啟蒙。
李四光聰明好問,受到陳二爹的夸獎,就免除李四光的學費,免費授課。李四光更是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那個時候農村里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里面放了兩根燈芯,李四光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 李四光說。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李四光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6
宋朝詩人梅堯臣,字圣俞,安徽宛陵(今宣城)人。他的家鄉梅溪村,是個山青水秀、風光綺麗的好地方。每逢梅花盛開的時候,梅山上紅白相間,花香醉人。梅退殘妝之際,清澈的梅溪水漂滿了梅花瓣,別有一番風情…… 梅山腳下梅溪旁,有一塊長方形的'青石板。梅圣俞小時候,常和伙伴們以此為桌,讀書寫字。年長日久,這石板竟磨得精光溜滑。村里人都敬重地稱它為“讀書石”。
梅圣俞十三歲那年,宛陵一個姓方的舉人死了老子。他和風水先生選擇墳地,路過梅溪村,一眼看上了這塊平潔光滑的讀書石,硬要家丁抬回去給老子做墓碑。村里人哪里舍得!紛紛上前勸阻。有幾個小孩干脆趴在青石上喊叫起來:“這是我們的讀書石!”
“什么讀書石!”方舉人火了,邊喊邊動起了拳腳。眨眼工夫,好幾個孩子被打倒在地。梅溪旁哭聲、喊聲響成一片。
此時,梅圣俞正在家中吟詩誦賦,聽到外面的嘈雜聲,急忙跑了出來,只見兩個家丁在方舉人的指揮下,正要動手抬走“讀書石”。梅圣俞怒火中燒,“噔”地一步竄上前,兩手扠腰,大聲喝道:“圣俞讀書石,誰敢動手!”
方舉人一聽,如雷貫耳,“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對著青石板連連叩頭:“小人該死!小人該死!望萬歲恕罪。”接著,頭也不敢抬地夾著尾巴跑了。
原來,方舉人把“圣俞”當成了皇帝的文告——“圣諭”。他狗膽再大,也不敢在皇帝老子頭上動土哇!
事后,村里人都夸梅圣俞勇敢、機智,并改稱這塊青石板為“圣俞讀書石”。
關于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篇7
王冕是元朝杰出的詩人和畫家。王冕幼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因此只讀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去給人家放牛來維持生活,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王冕仍然刻苦讀書。
每天放牛的時候,王冕都要把家中僅有的幾本舊書帶在身邊。以便隨時翻閱,可是這幾本書很快就被他讀得滾瓜爛熟了;于是,他在微薄的工錢中拿出一點點,來跟伙伴們換幾本舊書讀,但錢實在是少得可憐,根本換不了幾本書。
王冕又開始四處借書讀,這些借來的書中,有些常常使他百讀不厭;但是,借來的書總是要還的。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喜歡的書逐字逐句地抄寫下來,這樣說可以反復地閱讀了;不論是火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始終如一地堅持抄寫。
王冕讀書勤奮,白天放牛的時候讀,晚上休息的.時候就更不想放棄了。可是 ,家里太窮了,沒錢買油燈。沒有光亮怎么讀書呢?他想到了村里的一座廟,那里有一盞長明燈,整夜都是亮著的,可以到那里讀書。不過,這事可不能讓母親知道,母親若是知道了,少不了要打他一頓的,因為那盞燈是專門點給菩薩的,怎么會容他一個小小和放牛娃去褻瀆呢?
一天晚上,等母親睡著了,王冕輕手輕腳地走出家門,來到廟里。
廟里有些昏暗,只有那盞長明燈把菩薩照得十分明亮。王冕心里有點兒害怕,但為了讀書,他還是大著膽子,走到菩薩像下,再爬到菩薩的膝蓋上,借著長明燈的光亮讀起書來。從此,王冕每天晚上都到廟里去讀書,而且常常一讀就讀到天亮,直到村子里的歡叫才想起回家。
如此勤奮苦讀,使沒上幾年學堂的王冕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對天文、地理、詩歌等無不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