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你是否在尋找“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5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1】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谷3600億公斤。
1995年,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級雜交稻”到達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只以科學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05年實現大面積推廣。
他先后獲得了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杰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聯合國糧7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交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八項國際獎。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并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2】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的袁隆平因親身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讓他不滿足于在農業學校當了一名教師,于是轉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注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后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一點,我努力并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度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業科研一線,每天戴著一頂草帽,卷著兩只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斗、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一個農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向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怎么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追夢路。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3】
當今,農學院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學農的學生不會下田種地的情況并不罕見。很多冠以碩士、博士、教授、博導名頭的學者,缺乏對常識、對社會、對國情的起碼了解,滿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譯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執,信口開河,做了很多對社會發展并無多少益處的“空頭學問”。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學家,田野就是他的實驗室。“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讓很多埋在故紙堆里的“學問家”感到羞愧。實驗室和電腦前的工作,袁隆平認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誡弟子:“書本里種不出超級稻,電腦里也敲不出超級稻,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來自于深入細致的實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動說明,知識分子只有走出書齋,走進社會;走出書本,走進實踐;走出自我,走進人民,才能在科學與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舊、盲從的科學家。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中國科學界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盲目跟風、盜版抄襲、低水平重復成為中國科學界整體上缺乏創造性成果的硬傷所在。袁隆平曾說,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其中的“第一秘訣”就是不囿于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在袁隆平所處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鴻儒大家有很多,但他們不敢也無法突破前人,最終沒有產生什么創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為一名普通中專教師,卻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金科玉律”提出質疑,根據實踐提出了相反的設想,開始了獨辟蹊徑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書本,科學研究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袁隆平認為這是一名科學家的重要素質。鼓勵科學家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特別要讓年輕人勇于實踐、敢于超越,應該成為我們今后科技創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當今學界,浮躁、浮夸之風盛行,門派成見根深蒂固,為了評職稱、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竊,一些單位仍然論資排輩盛行。這些都阻礙了科學的發展、理論的創新以及中國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國科學界一個難得的帥才,他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點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形成了一支高質量的雜交水稻的人才梯隊。上世紀,他曾把自己發現的野生稻資料無私地提供給各地的科研機構,從而大大推進了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研究。他還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資金奉獻出來,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學生鄧華鳳根據老師的思路,歷經兩年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的設想變成現實。報獎時,鄧華鳳想在名單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卻堅稱,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參與評獎,充分表現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廣闊胸懷。
發掘和弘揚袁隆平的精神價值,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應該以袁隆平為榜樣,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創新的征途上奮力向前!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4】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饑餓和災荒作斗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鉆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后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5】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水腫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軀也直接經歷了饑餓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人民當家作主人,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他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對試驗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細進行觀察和統計分析,不僅論證“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而且從其第一代的良好長勢,充分證明水稻也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試驗結果使他確信,搞雜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這樣就需要培育出一個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與其他品種雜交。這是一個難解的世界難題。袁隆平知難而進,他認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親本,是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國有眾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種,蘊藏著豐富的種子資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國,“外國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邁開了雙腿,走進了水稻的莽莽綠海,去尋找這從未見過、而且中外資料沒見過報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時間一天天過去,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地、一穗一穗地觀察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第14天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他和妻子鄧則,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撰寫出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1966年《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 (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并組織了優勢鑒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范208萬畝,在全國范圍開始應用于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占18.5%。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交口稱贊靠兩“平”解決了吃飯問題,一靠黨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人們用樸實的語言,說出了億萬中國農民的心里話。
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即“前勁有余、后勁不足;分蘗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結實不足”,并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發了一個驚人的設想,大膽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課題,試圖解決更大范圍內的饑餓問題。
1985年,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交。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交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三系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二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交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交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交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戰略思想指引下,繼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農墾58自然群體中發現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穩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關于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的進展,也使一系法遠緣雜交優勢利用研究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滿必勝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雜交水稻研究事業方興未艾,正朝著袁隆平新的戰略設想的方向迅猛發展!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6】
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隆平爺爺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爺爺發現一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爺爺帶領著他的團隊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爺爺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一字一句嚴肅地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一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隆平爺爺的另一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發展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平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爺爺的事跡時時刻刻鼓舞著我:他造福世界的技術,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豁達的心態,低調謙遜的`美德,沒有一項不令我佩服,而最讓我欽佩的,卻是他那專注、堅持、畢生逐夢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歲的袁隆平爺爺離開了我們。巨星會隕落,光芒永不滅!袁隆平爺爺一定變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大地的五谷豐登吧。記得您曾說:人生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想對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說:我會好好吃飯,也會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名人啟迪故事袁隆平【篇7】
所有最普通的中國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而在許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種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國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極具標志性的存在,是中國數十億人深情愛戴的“國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勞在雜交水稻科學研究一線,只為14億中國人有飯吃。在普通中國人的認識中,“袁隆平”三個字是一個充滿意義和情感的象征,象征著一個國家的人民從饑餓走向溫飽,從貧窮走向富強,從趕上時代走向引領時代。從“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到今天“天問一號”跨越行星際,共和國的科學家們向真理之路不斷探尋,靠著自力更生、頑強執著和大膽設想、認真求證,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果。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這是袁隆平的`話。袁老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的一生都在追夢,在大地上追夢。袁老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測,還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人類福祉的使命追求。雜交稻研究是具有開創性的,是對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對中國人民的負責。袁老用雙腳丈量寫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實驗室”就是國民經濟主戰場,他的科研目標很純粹,就是解決吃飯問題。
袁老是共和國最不平凡的農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曾經歷過舊中國貧窮落后年代的人,內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變中國的種子。這位老人也是最偉大的農民,他留給青年人的話是:你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我相信你們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并將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他躬身力行,在農田里做實驗,90歲高齡的時候還在堅持做科研,實現“高產更高產”。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是他心頭的重中之重,他要解決的不只是當代人的吃飯問題,他想永遠解決中國人的飯碗問題。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著人類科技前沿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我們深知,沒有科技自立自強,在國際競爭中腰桿子就不硬,正如“兩彈一星”“雜交水稻”讓中國人民的腰桿子挺起來。今天一位科學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還在,還在深深濡染著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我們必將其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