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十篇
在科學研究上,偉人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精選十篇),歡迎大家分享。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1)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跡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于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于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饑餓和災荒作斗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鉆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后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2)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間,實現了千百年來人民心中最樸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經絆倒半個地球的難題,讓上億人口擺脫饑餓。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照亮了后來者繼續前行的路,他給世人留下的不僅是豐富的食糧,還有無盡的精神財富。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緬懷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兩個夢想耳熟能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保障國家和世界的糧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發“海水稻”的宏大構想。袁老說,“海水稻”研發成功以后,在我國內陸和咸水湖周邊進行產業化推廣潛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廣兩億畝,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兩億人!
夢想總是屬于敢想敢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十地啟動“海水稻”萬畝種植示范,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中國人再次牢牢端穩了飯碗!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緬懷他腳踏實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長期奮戰在農業第一線,把自己在一生浸潤在稻田里。他堅信:“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門規”——“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袁隆平曾說:“我會鼓起勇氣繼續干下去,從‘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隱沒于鄉間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在為“禾下乘涼夢”和“覆蓋全球夢”奔忙,還在努力帶給中國和世界驚喜。多一些腳踏實地的科學家,多一些鍥而不舍的追夢者,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就會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們紀念袁隆平,是對英雄的呼喚和尊重。國士無雙,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國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國家利益重,科學事業重,名利卻最輕。“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特等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世人也給了袁隆平的榮譽和禮贊。
時代需要榜樣,時代呼喚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動,引領時代的方向,他們的精神影響著后來人,是為祖國乃至全人類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展現出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音。我們看到,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內心的富足。全社會對抗疫英雄的愛戴,對航空專家的敬仰,從國家層面對袁隆平、鐘南山一個個國民英雄的崇高禮遇,也在向社會昭示:人生價值的實現,靠的是堅定正確的人生方向和艱苦奮斗的作風精神。
我們紀念袁隆平,也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蕓蕓眾生中一個渺小的存在,我們大多不會成為袁隆平那樣的國民英雄,甚至我們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經濟走勢的商業大佬,也不是時時關心國家大事的政界領導,但我們每個奮斗的個體,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我們可以像袁隆平那樣,做一個對自己有要求,堅定目標就能夠堅持下去的人。那么我們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個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為那個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鐘南山團隊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個堅持夢想的人致敬:感念我們在這個時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們的星空因為有了每個不同的你而璀璨。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3)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后,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明白,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鑒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自由散慢,我就這么一個人。至于學農,起緣于一次偶然的機遇。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么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后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臺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簡單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4)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游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一番后,搖搖頭說:“你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里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游泳,今后能遇難救人。9歲逃難到了重慶,每到夏天,放學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長江邊的“龍門浩”戲水。漸漸地,他掌握了熟練的游泳技術,甚至可以搏擊嘉陵江和橫渡長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一試。
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游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學的自行車后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你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一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抬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這件事給予袁隆平很多啟迪:凡符合實際的“不服氣”思想,不一定是消極因素,有時可以變成積極因素。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催他積極進取,克服困難,努力拼搏,去爭取勝利。也正是這種“不服氣”的思想,在他科研實驗中遇到更大困難時,總是給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斷克服困難,不斷攀登高峰!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5)
沒有挨過餓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價值。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說死于饑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挨過餓的一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嘗盡逃難的艱辛。于是他從小就懂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么。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與云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秘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后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一個這么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后,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志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于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么困難。安江是湘西與云貴高原交界的一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一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一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么優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一點一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后等他發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條件沒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里,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著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于一個官宦子弟來說,能像一個農民一樣躬耕于稻田,我們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何況還要對一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靈感一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著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氣,他每天帶著水壺和饅頭,拿著放大鏡,一壟壟、一行行、一穗穗的尋找理想中的苗珠。艱苦的條件和不規律的飲食,讓他患上了腸胃病。正是憑著這種堅忍不拔、勇敢頑強的意志,在勘察了14萬余株的稻穗后,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和研究,他終于寫成了令世界震驚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隨后,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在___期間,他的實驗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毀,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溝里。最讓他痛心的是5.18“毀禾”事件,他經過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實驗苗遭到了滅頂之災。袁隆平只覺得腦子里“轟”地一聲,渾身發抖,好不容易回過神來,他含著淚水,忍著悲憤,走進爛泥巴田里,深一腳淺一腳地尋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毀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發現了些秧苗,撈上來一看,果然是他的試驗苗,他不顧井深水冷,“撲通”一聲跳下井去,可是無法撈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壓力,他和助手們跑到云南進行水稻試驗。而這時災難又來了,大地震襲擊了他們所在的地區,袁隆平不顧生命危險,從搖搖欲墜的房子中搶救出了種子,為了不讓試驗中斷,他們在田邊的泥水地里,支起帳篷鋪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個月。后來糧食供應發生了困難,他們就吃當地的甘蔗。甘蔗雖然好吃,當飯吃可不好受。三個人吃得口腔里一齊磨出了泡。經過5個月的辛勤勞動,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種子。
雜交水稻的研究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而袁隆平憑借著他的智慧和執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終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農校試種的“南優2號”雜交水稻畝產達到了628公斤,與常規稻畝產150公斤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雜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種榮譽紛紛而來: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首個最高科技獎、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袁隆平也從一個躬耕的農業科學家變成了一個身價千億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動的是他雖然已經獲得了那么高的榮譽、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雖然他已經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著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種的雜交水稻竟然達到了平均畝產900公斤,他接下來的目標是實現畝產1000公斤。
他雖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卻向一位樸實的農民一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難,堅忍不拔,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于獲得了成功。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給整個民族留下了一筆綿延世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成功是屬于中國的,更是屬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奮斗經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6)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
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并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么呢于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么得正數”袁隆平盡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潛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就應能夠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志。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7)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并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后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8)
袁隆平的故事
1960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脫饑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歷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制種子成功,隨著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余、三個不足”,并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著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后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后,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里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9)
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爺爺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爺爺發現一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爺爺帶領著他的團隊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爺爺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一字一句嚴肅地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一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爺爺的另一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發展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爺爺的事跡時時刻刻鼓舞著我:他造福世界的技術,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豁達的心態,低調謙遜的美德,沒有一項不令我佩服,而最讓我欽佩的,卻是他那專注、堅持、畢生逐夢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歲的袁隆平爺爺離開了我們。巨星會隕落,光芒永不滅!袁爺爺一定變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大地的五谷豐登吧。記得您曾說:人生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想對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說:我會好好吃飯,也會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偉人袁隆平的名人故事(篇10)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的袁隆平因親身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讓他不滿足于在農業學校當了一名教師,于是轉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注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后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一點,我努力并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度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業科研一線,每天戴著一頂草帽,卷著兩只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斗、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一個農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向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怎么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追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