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藝巨作,雖然過去了二十年,但仍然顯示出了其跨越時代的生命力,這部電影充滿了浪漫拉丁色彩,沒有激烈精彩的槍戰(zhàn)打斗的場面,也沒有俊男靚女,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篇1】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主角叫雷蒙,他被一個煤工收養(yǎng),煤工死了后,他開始彈鋼琴。經(jīng)常在船上為乘客彈鋼琴,乘客們都被他的琴聲所陶醉。
后來他成了客船上的鋼琴師,并結(jié)識了一位朋友叫小號手。兩個人十分要好,小號手很崇拜他的才華,也為他一直不下船而感到不解。可他雖然沒有下過船,卻已經(jīng)名揚四海。但是他為什么不下船呢?他告訴朋友:“我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旋律,但我無法在無限的城市中,無盡的街道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空間。”
有一天,他的朋友要走了,這艘客船也即將被摧毀。可他還是不愿意下船,只是最后說了一句話:“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光陰,冬天時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時擔心冬天將至,所以到處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
我看了后,為他的頑固不化感到可惜,但也敬佩對音樂的這份執(zhí)著。
《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篇2】
在眾多影評中覓得這么一句話:凡人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過后走向萬家燈火,各自喧鬧。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沖擊與心靈震撼之后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著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于音樂的人群蜂擁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內(nèi),伴著他的鋼琴。
對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縱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注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為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眾人為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云。
萬家燈火捧出一世輝煌,與他無關(guān)。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為他駐足流連,趕著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于他們。他們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為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于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為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間里講述著的庸常繁瑣,兀自生動與凋謝。
許許多多“執(zhí)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為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贊譽更為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著哪里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說:“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
他說:“我已經(jīng)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zhàn),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現(xiàn)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篇3】
今日看了一個電影,是講的關(guān)于一個海上出生的人,他從出生到死亡都在船山。可是他是天才,在他能摸到鋼琴的時候,開始就會彈鋼琴的,也許這就是天才。他鋼琴彈的很好,連當時最厲害的爵士樂創(chuàng)造者都敗在了他的手下,讓當場的人們都驚呆了。
可是這個人的結(jié)局很悲慘,他因為不能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最終和他出生的船,也是他生命結(jié)束的船,一齊沉入了大海。他不能走下旋梯。他害怕這個世界。不明白世界是什么樣的。不明白怎樣去找老婆,不明白怎樣去尋找一棟房子,一塊他的土地。最終他選擇了離開這個大船,這個不會談的鋼琴——世界。最終伴隨他離開的是6。5噸炸藥,他帶走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他以往經(jīng)歷了一段短暫的感情也許如果這段感情能夠改變他的一生,可是他沒有能把握住,讓人很遺憾。這是一個很悲涼的結(jié)局。
《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篇4】
我確實想寫些玄乎的大道理,像人類本性,追求自我一類的,但我寫不出,也想不出。已有人于他們精彩的影評里,將大道理列出了。
1900,實不相瞞,我嫉妒他。
媽媽看完說,“他太傻了,難道生命,愛情不才是最重要的嗎?”扯到生命時,她大概想順溜一句:他想過愛他的人的感受嗎?但細想,便頓住了。沒有愛1900的人。他是孤兒,養(yǎng)父也已死!
但他的童年,實在是快樂的,帶著那樣的天賦,令人敬而遠之的天才氣息早已裹挾著他長大了。但好在,他孤獨卻充實。他有一架鋼琴,一個朋友,一些船上與風浪打交道的日子,就夠了。
他死得過于草率,也難怪有人叫囂:明明生命更重要!
但1900的一生是圓滿的,他有日復一日的日子,有生而擁有的天賦,有未果的卻美好的戀情。
我童年時聽歷史,講述那些老境頹唐之人。君主年邁時,往往易怒,朝政也鮮有把持穩(wěn)的。天妒英才,但天都妒嫉之人必將永世留青,永遠留下他們最意氣風發(fā)的樣子。我們也往往銘記早逝的英雄,帶著對青春與熱血的向往。
少不更事的時候,我時常想,既然歲月流逝時將帶走容顏,為何不留一張年輕的照片做遺照,永遠讓別人記著自己年華似水的模樣。
1900終將被遺忘,但他的故事長存!
“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你就永遠也不會被人忘記。”
故事里的他琴技無雙,他是可以用“兩只右手”彈琴的人,他是認真的,對鋼琴癡迷的,是孩子氣,是獨一無二的1900。
1900,不應(yīng)該存在!
嫉妒一個人時,我會忍不住找出他身上的差錯。
他的天賦無師自通,他沒有出生證明,沒有任何生而為人的證據(jù)。他險些親手毀掉唱片,打碎他在世間存在的唯一的證據(jù)。他怎么做到將自己隱藏在破船中,無糧無水卻存活下來?
1900,從未存在,他只是一個故事,卻如此不朽!
若我們注定要在無盡頭的城市里尋自己的歸宿,沒人能看見1900那樣的坦途。
他的生命是一眼望得見盡頭的,他不愿下船,注定死于船上,被人遺忘,無人關(guān)心。但這豈不是最為幸福的生活,他不需選擇。
許多作品教我們追尋無窮無盡的人生,卻忘了有人渴求一份暢快和寧靜。
1900的教育絕不是正規(guī)的,他的想像力,坦率的性子總叫我對他有同齡人似的親切感,他是如此幸運。
他想有充滿愛的童年,上帝將他送給他善良的養(yǎng)父。
他渴望音樂,上帝教會他彈琴。
他永遠在海上,永遠與鋼琴和音樂相伴,永遠擁有獨自一人的快樂!
他實在像一個孩子,玩累了就回去,逍遙自在。
他令我感到自己仿佛是那些于船上奔波的,為濃霧中自由女神像歡呼的人群中的一員,但我于人群中卻看見了他,擁有我所沒有的幸福!
因為要為生活做選擇,所以厭惡選擇。
因為要在上帝的琴鍵上費力的彈奏不擅長的曲子,所以艷羨他正正好好,88個鍵。
1900是上天眷顧的寵兒。
而我是厭惡選擇,厭惡生命的小孩。
也許我會長大,也會逐漸理解生命的寶貴。
為什么大人們在濃霧中艱難地選擇看不見的路,卻越發(fā)覺得生命寶貴。
1900,以短暫時光享受了一生的快樂!
如果1900下船了,他就得面對生活。
他會怎么做?
他會說:FuckLife。
這個假設(shè)不成立,1900絕不會下船。
我羨慕1900……
《海上鋼琴師》大學生觀后感【篇5】
故事是從這艘船上講起,也是在那里結(jié)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好心人的收養(yǎng)好像也不能改變他在這個世界里的孤兒主角。
憑借自我過人的天賦再加上后天的勤奮,他對音符的掌控令人難忘。從一個小主角到一位大人物,不就應(yīng)用幸運來理解,因為他只是一向在這艘蒸汽船上,獨自一個人去領(lǐng)悟這生活的真諦,沒有什么能夠依靠的地方,一路走來。
鋼琴,大海,無暇的藍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完美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腳下,遠離了城市帶來的喧囂,讓他簡單自如的生活著,也難怪給他帶來了無限的音樂靈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托!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我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這是他最終的獨白,他離不開自我的世界,也不敢去走進另一個未知世界,帶著對未知的恐懼選取了離開,離開也是他的一種選取。那些無法看到的東西對他來說真的有那么恐懼嗎?世界的盡頭在哪里?這是一個很陌生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但對他來說卻是一張駛進另一個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會有迷路,只需記住八十八個琴鍵就行,就那么簡單,沒有太過于復雜的方向,純真而又充滿靈性的世界。
“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每當看到這些,我的思想就會停滯一會,想象一下我理解的這種“盡頭”到底在哪里?遺憾每次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能幫我解脫心中已久的困惑,對啊!這種盡頭到底存不存在?我們每一天都重復的做著相似的事情,而我們的盡頭在哪里呢?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上帝的鋼琴,他說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彈奏的音樂,不能駕馭的生活,是因為自我從未下船,還是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太過于自我。
每一天奔波于生活的我們又能怎樣去應(yīng)對這個問題?或者自始至終我們從沒思考這些,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有一個相似的腳印在眼前等著我們。生命的好處在哪里?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夢想,有抱負,熱愛生活就像做一道自我喜歡的飯菜去品嘗,沒有多么復雜,簡簡單單。只可是我們已經(jīng)沒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納和融入讓我們變成了這個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一個人,或許這就是我們不一樣于1900的故事。他從未走進,而我們也從未走出。他選取了離去,因為他不能活在一個無從選取的世界,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