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
電影《海上鋼琴師》里有一個鏡頭讓我特別難受:人們圍繞在1900身邊為音樂起舞的時候,有人看見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鳥獸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榮耀也挽救不了孤獨,此刻他非天才,是個可憐的被遺棄者。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篇1)
我認為自我是一個不太容易受感動的人,因為能使我落淚的電影很少,可是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一次又一次的為之落淚。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鋼琴師》。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孤兒,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丹尼收養,這位燒爐工用當時的年份為孤兒起了名字,叫做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僅有8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
縱使之后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終,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于海底。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影片使我感動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燒爐工與1900的對話,
1900:“丹尼,什么是孤兒院呢?”
丹尼:“孤兒院就像一個大的監獄,沒孩子的大人都會被關在里面。”
1900:“如果我不和你在一齊你就會進孤兒院嗎?”
丹尼:“你說得對,乖,所以我要多謝你。”
這段對話真的很溫暖,丹尼為了不讓1900有心理上的陰影于是編制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使1900認為自我很重要。丹尼真是一個好父親。
“我寧可舍棄自我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這句話是1900說過的話,1900明白欲望永無止盡,如果走下了這艘船,他能夠憑借精湛的琴藝獲得金錢,權利以及感情,可是他會失去對于音樂的靈感以及真正的自我。所以他選擇與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這是我對于1900的理解,一個沒有根而終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得他處在一個獨立的世界里。他與這個社會僅有一段很短的距離——一塊甲板;他與這個社會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世界!他用音樂解讀一生,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篇2)
故事是從這艘船上講起,也是在那里結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好心人的收養好像也不能改變他在這個世界里的孤兒主角。
憑借自我過人的天賦再加上后天的勤奮,他對音符的掌控令人難忘。從一個小主角到一位大人物,不就應用幸運來理解,因為他只是一向在這艘蒸汽船上,獨自一個人去領悟這生活的真諦,沒有什么能夠依靠的地方,一路走來。
鋼琴,大海,無暇的藍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完美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腳下,遠離了城市帶來的喧囂,讓他簡單自如的生活著,也難怪給他帶來了無限的音樂靈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托!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我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這是他最終的獨白,他離不開自我的世界,也不敢去走進另一個未知世界,帶著對未知的恐懼選取了離開,離開也是他的一種選取。那些無法看到的東西對他來說真的有那么恐懼嗎?世界的盡頭在哪里?這是一個很陌生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但對他來說卻是一張駛進另一個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會有迷路,只需記住八十八個琴鍵就行,就那么簡單,沒有太過于復雜的方向,純真而又充滿靈性的世界。
“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每當看到這些,我的思想就會停滯一會,想象一下我理解的這種“盡頭”到底在哪里?遺憾每次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能幫我解脫心中已久的困惑,對啊!這種盡頭到底存不存在?我們每一天都重復的做著相似的事情,而我們的盡頭在哪里呢?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上帝的鋼琴,他說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彈奏的音樂,不能駕馭的生活,是因為自我從未下船,還是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太過于自我。
每一天奔波于生活的我們又能怎樣去應對這個問題?或者自始至終我們從沒思考這些,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有一個相似的腳印在眼前等著我們。生命的好處在哪里?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夢想,有抱負,熱愛生活就像做一道自我喜歡的飯菜去品嘗,沒有多么復雜,簡簡單單。只可是我們已經沒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納和融入讓我們變成了這個現實社會中的一個人,或許這就是我們不一樣于1900的故事。他從未走進,而我們也從未走出。他選取了離去,因為他不能活在一個無從選取的世界,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
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篇3)
藝術是有生命的,這句話在《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電影是由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所改編而成。
這部電影里,音樂的運用很能夠打動觀眾,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個帶有悲劇和傳奇色彩的1900。
在劇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1900在踏上木板準備下船,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他一生生活的地方—郵輪弗吉尼亞號。在這艘船上,密集著形形色色的人,唯獨有一個人,他對大海,有著始終如一的鐘情。對名利,他從來沒有動過心。對音樂,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他說“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并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鍵盤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我應付得來。走過跳板,前面有無數的鍵盤。事實如此,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無限大的鍵盤,怎么奏得出音樂?那是上帝的鋼琴,我彈奏不來。”他說:“只是街道,已經好幾千條。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鏡,茫茫無際,思前想后,那樣的日子怎么過?”有時候,我們在塵世中感到痛苦,并不是因為我們得不到某些東西而痛苦,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舍棄而痛苦。有太多的選擇,就會有很多的雜念,這些往往會讓我們忘記了我們最初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在1900的心中,他只愛大海,只愛雙手在琴鍵上飛舞。音樂和他是融合在一起的,在那艘船上,只要有音樂陪伴著大海,他的靈魂就找到了棲息的地方。
1900用他的一生守護著大海,熱愛著音樂。他最好地詮釋了自由來自內心,真正的熱愛是細水長流的堅守,是堅如磐石的信念。
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篇4)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臟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郁郁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艷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于那里。不屬于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這才是個杯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說水里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于水,人屬于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終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里太純凈。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明白路該往哪里走。
看到那里,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臟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為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干凈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凈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么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于人間,即使在那里,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能夠的話,他寧愿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齊炸毀,如此,海上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中小學觀后感作文(篇5)
《海上鋼琴師》的主角1900,出生后被遺棄,之后被船上的煤工收養。八歲那年,養父的離去讓她就這樣一直孤獨下去。也是這一年,她接觸了鋼琴憑著自己的悟性與彈鋼琴時的專注,1900擁有著無譜卻勝有譜的鋼琴演奏之路。眼前頭等艙里的每一個人,他都可將其的內心洞察,然后以鋼琴曲的形式演繹出各人的不同心態;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來與他較量,最后黯然神傷地離開…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兒時沒有同齡伙伴的玩耍,從出生到死亡,他不曾離開過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從小演奏的鋼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
于是,演奏之余,他翻開電話簿,打給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對他的不解,這是他第一次打電話,也是最后一次;當他遇到他心儀的女孩時,他努力去接近她,卻總有不同的因素阻攔,他人無意的,他自身很難逾越的;當唯一的好友滿懷憧憬地為他設想美好而溫馨的生活前景時,他含著淚,默默地望著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著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著另人難以想象的孤單,仿佛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似乎擁有著登峰造極才華的人們都有著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感傷與傷痛,還有像入境后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帶來文學變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繪畫大師梵高…他們的個性與天賦給了他們驚艷的才華,也給了他們無法走出的憂郁,給了大眾永恒的養分,卻只給他們短暫的成就感。
電影娓娓道來這這位音樂天才的傳奇的一生,將他的曠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樂家幾乎完全沒法和他比)與避世的人生態度故事般地講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以一種淡淡憂傷的視角展現了出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同身受了沒有親人、沒有伙伴的痛苦,給人小小的溫暖、友善帶來的不同。看完電影,除了感傷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應該對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和那些關心著我的人,還有陌生人更好些,減少不解帶來的不快。力量微小,但畢竟是是我的一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