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我們該怎樣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篇1
或許你們并沒有看過《穹頂之下》,又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不把它當回事,將自我置之度外。那么,我將告訴你一個令你震驚的消息:全年有50萬人死在大氣污染之下。聽到這可怕的噩耗后,難道你還會認為大氣污染只是一個人造成的嗎?我確信,你們還會懷疑,那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想讓你們都明白什么叫做可怕:河北,山東,上海這些城市的鋼鐵產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強。異常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頂之下》中,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藍天和白云嗎?”小女孩回答道“白云,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藍天只看見過有一點點藍的”到了那里,你們心中都想問:為什么那里會看不見白云和藍天呢?罪魁禍首就是——大氣污染。原因是:鋼鐵廠中有粉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PM2.5的“誕生”過快。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霧霾。霧霾遮蔽了藍天與白云,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國。你們不妨想一想唐山人們生活之艱辛,每一天看著塵土飛揚,霧霾蓋天,他們為了生存又不得不頂著這令人憎惡的霧霾。而霧霾的“父母”不正是人類嗎?此刻人類是在自食惡果。
我們必須從此刻開始,珍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將它們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為君之道。要從長久的方面去研究問題,不要只顧著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蒼生所依懶的世界。生命僅有一次,莫讓利益害了自我,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護環境,我們何愁見不到藍天和白云呢!
《穹頂之下》告訴我:環境勝過利益。同時也改變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愛護環境這條正道,令我受益匪淺。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踏上對抗霧霾的陣營來!
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篇2
一口氣看完了柴靜的《穹頂之下》,心境很沉重。這個記錄片的標題為――“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雖然柴靜用比較通俗的語言解釋了她想表達意思,我卻還是沒有百分之百看懂。不管何是柴靜關注環境問題的初衷,單沖她敢以作者的身份出來,把國家目前面臨的最顯著問題經過媒體曝光搬到臺面上來的勇氣,我們都要為她點個贊!很早之前就對柴靜有所關注,姐姐以往推薦我看了她寫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從那以后就開始喜歡她這個人了。
柴靜的《穹頂之下》那一段時間無疑是炙手可熱的,同名的美劇和斯蒂芬金的小說原著恐怕沒想到這個名字會在遙遠的東方國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這些我霧霾嚴重籠罩著偌大的城市,我便把當時寫的觀后感拿出來重新修改一遍。關于她所討論的問題,我在此不想多說,留給更專業的人士以及決策層討論更適宜。我只是想說一下自我的感受而已。
她在視頻中說,其實霧霾早在08年就已經出現,只是我們當初未曾細細研究,便戴了個“大霧”的帽子給它。經過她的數據分析,我才驚覺:那些年,我們有藍天白云的天氣是如此少。霧霾天氣,在一步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生活。不,或許應當用“吞噬”形容更加貼切。看著視頻,我感到了柴靜的無力和淡淡的悲哀。柴靜說,她以往不明白空氣中是什么味道。經過那些調查舉證,她明白了,空氣中散發的,那是錢的味道。國人無疑是聰明的,懂得用最少的投資,獲取最大的利潤。劣質煤,地溝油……身在中國,我們不僅僅要有個鐵打的胃,還要鍛煉出一個鐵打的肺!
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失去了我們的環境,同樣,太多的代價需要我們去償還去承受,我覺得我們應當反思,霧霾肆虐的天氣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痛苦!但有些事情是需要自我本身來買單的,所以我也期望中國人覺醒,一齊來守護家園,還天空一片蔚藍。
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篇3
柴靜的《穹頂之下》,輔天蓋地的報道占據著人們的視線,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20__年的開門就以這種方式撥動了還處于松散閑致中的人們的神經線,像一塊巨大的石塊投入到平靜的湖面上,掀起了陣陣漣漪。當人們在關注這個同生命息息相關的共呼吸,同命運的話題時,隨之而來的柴靜的私生活也被推到了峰口浪尖上。可是炒作也罷,個人生活腐爛也好,引起全民反響的效果到達了,當然,中央電話臺也是需要收視率的。我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央電視臺曝光了東莞的色情業,一下子賺足了眼球,也把東莞以色情業發達的形式擺在了全世界華人的面前。央視就是央視,它是不甘落后的,當地方臺百花齊放時,它必須以擲地有聲的鏗鏘之力敲響全國華人的大門,眼珠定睛在它的身上。但霧霾---它的名字從被人們叫起,就含在了嘴里。它以奪人生死命脈的形式讓人們對它產生了恐懼,恐懼的可怕,讓人們感到死神就在身邊,從未走遠。也許柴靜就是抓住了這個醒目的命題,才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個不起眼的公民,連滔滔江水中的小浪花也稱不上。我沒有唾珠咳玉的本領,知識匱乏的更沒有高屋建領的見解。所以我也不想去批判他們的利益之爭,也不解明白她的報道的真實目的。我只想關注她所報道的內容是否關系著我的利益,那種占在民族民生大義的高度,對不起,我做不到,我的位置還太低,低到我需要仰視所有的人。說實話,我學過歷史,我明白工業革命后帶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率的提高,人們感受到了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后的便利,當然也帶來了大自然的破壞。也許我國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還在奮進中總結著經驗,改革開放后,我國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能感受到,因為就在我們身邊。隨之帶來的環境地破壞,也給了我們無限地反思,當然我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懲罰。每一天早晨出門,我看不到那秀麗的風景,那藍天白云,遠遠地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云霧繚繞,一切都裹在霾下,說實話,我很痛心。我無法去選擇我的出身,我也熱愛我的國家,我腳下的土地,因為那里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也不想搬到另一個國土上,盡管那里窗明幾凈,樹木蔥郁。我真的真的期望我們國家能夠重視起來,因為不光為了此刻的活著的人們,還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
我泣血渴盼這一天早早到來,我們能暢快的呼吸這新鮮的空氣,能坐在藍天白云,樹木蔥郁之下談笑風聲,能發自內心的說一聲:活著,真好!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美麗的家園。
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篇4
在柴靜從央視辭職,一度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當中,無論是最初的《新青年》,還是《東方時空》,再到《新聞調查》和《看見》,她都在以一種獨有的視角帶著我們去觀察,去審視這個我們賴以生存和無比熱愛的世界。一年后的今天,柴靜帶著誠心之作《穹頂之下》回歸,依然是典型的柴靜式思考,問題的提出,現狀的曝光,原因的分析,一步一步帶我們去探索,去了解,去認識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我們該怎么辦?
在本次《穹頂之下》的推廣和發行中主要依靠的是大眾傳播方式,新興網絡媒體,柴靜于二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十點,在優酷土豆平臺同時首發了這部兩小時的演講視頻。僅僅幾個小時之后,它就出現在幾乎所有的視頻網站上,并且點擊率很高。網友的積極參與使得《穹頂之下》在一瞬間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然而此時,如果你不上網,你絕不會知道這樣一個宣傳片的問世。
據相關媒體統計,截至當天深夜,全國所有的電視臺上星頻道,沒有一家報道關于《穹頂之下》的消息。而紙質媒體更是毫無動靜。這樣的情況不由讓我們對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在中國,各類媒體一直處于嚴密的體制之中,各類新聞都需要經過嚴密的過審才能出現在受眾的眼前,而新媒體較傳統媒體而言,自由度也會更高一些。當然,今天在網上已無法觀看《穹頂之下》,因處于時期,話題過于敏感而被禁,也更進一步說明了我國目前的媒體氛圍,也需要我們思考,媒體的職責到底是什么,作為未來的傳媒人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媒體的尷尬現狀。
除了發布推廣平臺的選擇之外,在《穹頂之下》剛剛發布的時候,我們無論是在微博、微信還是在貼吧、論壇到處都可以看見網友的評論基本都是對于柴靜做這件事情的贊揚和在看完片子對于霧霾的深度認識和思考,而這正是最為簡單的人內傳播和人際傳播。接下來的局面則是出現了各種的負面評論。現如今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更別說是機制建設還不夠完善的網絡,許多不堪的言論開始出現,而更多的人則是一種人云亦云的態度,這也是人際傳播中相互影響的作用下產生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不禁讓人有些傷心,卻也無可奈何。
在《穹頂之下》這個片子中柴靜打破了傳統的講述模式,自己作為親歷者和講述者雙重身份帶我們走進霧霾的世界,柴靜不只是一個主持人,更是一個深入現場記者,一個研究的志愿者,而這多重身份使得柴靜以一種極其主觀的姿態站在觀眾面前,向觀眾去說明事實的真相,這樣的一種如老師講課般的說教方式也使得大眾在接受信息時能夠有更強的接收能力,也更容易信服和受其影響。柴靜采用給人心里震撼的第一人稱為視角,充滿主觀的傳播模式,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們的思維走向,以達到最好的接受信息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這個紀錄片能有如此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原因。它開創了新的“新聞報道”方式:調查、演講、表演、視頻,以及劇場呈現,然后網上播出。
當然,再先進的傳播方式和營銷策略如果沒有好的信息內容,一樣會像劃過天空的鳥一般,不留痕跡。所謂,內容為王,百分鐘的霧霾調查,能夠以刷屏的方式傳播于網絡,這是一個奇跡。它告訴媒體與傳播者這樣一個道理,信息的傳播其實不在技術層面,而在良知與責任。符號是信息的外殼,作為傳達信息的外在形式,在傳遞信息時符號的選擇十分重要。在《穹頂之下》中,柴靜及其團隊使用了大量的符號作為佐證來告訴大家關于霧霾的相關信息。如一些基本的調查數據,各類表圖的制作,以及更為生動的動畫短片,都是為了向觀眾說明相關信息,讓人通俗易懂。多名國內外專家的采訪視頻;在全國多個城市耗時一年的天空的圖像記錄;20__年《新聞調查》關于山西孝義污染的視頻資料;肺癌腫瘤患者的手術視頻等多種符號都成為了柴靜向人們說明霧霾是什么和霧霾的嚴重危害的最為直接和強大的武器。
在說明霧霾產生的原因時,柴靜也力求信息符號的準確性,在多方查證的基礎上告訴了人們霧霾產生的原因。從國外案例到國內的鋼鐵、煤、油發展史,諸多調查案例、環保權威人士分析等,對大眾進行了詳細的環保科普。燃煤、燃油、工業生產、養殖、化肥、揚塵、生物質燃燒等多種污染源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在我國,PM2·5中就有60%的污染來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燒,而這也與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有很大的關系。消耗大,劣質,缺少清潔,排放缺乏控制是我國目前的燃煤和燃油的現狀,我們需要共同努力解決現狀,雖然靠我們的一絲微薄之力無法真正的杜絕污染,但我們如果都毫不作為,我們的未來在哪里,誰也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以一段動畫視頻告訴人們怎么減少霧霾,整個視頻還多次出現“12369”,讓大家可以有一個向霧霾提出挑戰的武器,有一個向污染說“不”的方式,使得這個片子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可能我們做不到出行不開車,改變不了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但撥打舉報電話這種舉手之勞的事情還是可以做到的。
為了藍天,為了白云,為了美好的山川河流,行動起來吧!穹廬之下不能只有柴靜一個人在戰斗!
穹頂之下六年級觀后感篇5
昨日我們的班主任朱教師帶領我們看完了這部視頻《穹頂之下》。看完這部片子后,我相信全班同學肯定都會很震驚。從那一條條就算決定了要管理好霧霾,但一次都沒執行過的、透明的法律、從那些影片中展示出來的惡劣天氣、從那些頂著官職,卻從沒有對霧霾所行動的空頭官員來看,中國就算外表再強盛又怎樣,中心也是腐敗的,單單從治理霧霾這方面來看,中國就不行。
近年來,“霧霾”已經成為一個令中國人都絕望的名詞,它不單單是在傷害著我們的身體,也威脅著那些即將出生的孩子們。在“霧霾穹頂”下,柴靜作為一個母親是恐懼而絕望的,世上沒有一個母親不期望自我的孩子健康成長。柴靜在片子自述,她制作這部視頻的初始動機是為了給自我出生即患腫瘤的女兒追求一個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
可是,她以個人身份,自我花費約100萬元,并耗時一年多制作這部專題片,完成的一是個對關系中國億萬孩子生存安全的環境問題調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難”,母親柴靜在片中表達的焦慮和渴求,是為天下孩子,當然也是為所有生存在這個“霧霾穹頂”下的全體中國人發出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看到,柴靜作為一個非霧霾研究的專業人員,為了幫忙觀眾解答“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樣辦”,不僅僅竭力收集相關資料、進取向國內外專家求教,并且不惜冒險充當在對人體傷害極大的PM2.5里的實驗對象。這是柴靜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了全國人們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現實中呢,劣質石油、煤炭、廢棄煙……這些被列為中國成長的標桿,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污染著,正如紀錄片里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那里邊必須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只要我們認知霧霾對人類的危害,放棄我們的私心和懶惰,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為減輕霧霾做貢獻。這就是母親柴靜真正要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