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
《失孤》娓娓道來、哀而不傷,彭三源導演的女性視角使得影片以細節見長。雖然少了層出不窮的巧合誤會,但立足大量調查訪問而成的故事基礎,光是真實都足夠打動人心,加上劉德華和井柏然回歸本真的演繹,使得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自己家人的影子。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今天忙中偷閑,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失孤》,為自己剛剛結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失孤》20__年由華誼兄弟制作,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講述的是農民工雷澤寬(劉德華飾)在尋子路上與自小被拐賣的青年曾帥(井柏然飾)相遇、二人最終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澤寬的兒子雷達四歲時被人販子拐賣,為了尋找被人販子拐賣的兒子,十五年間他騎著摩托車走遍了半個中國,同時還熱心地幫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尋找孩子;在尋子途中,不斷有好心人對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給他塞錢的交警,有來來往往的路人,背后還有千千萬萬的網友;半途摩托車發生故障,年青小伙兒曾帥免費為他修理,二人結下了情誼;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賣的男孩是否是他丟失的兒子時,雷澤寬被孩子的養父母及其他漁民一頓痛打,摩托車也因此損壞;曾帥以自己的摩托車對雷澤寬免費相助,并且與他一同踏上了尋子、尋父之路;尋找途中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感情之深形同父子;歷經千辛萬苦,雷澤寬終于幫助曾帥找到了親生父母;此后,雷澤寬繼續踏上自己未竟的尋子之路。
這部電影出現的人物并不是很多,但演員的演技表現不錯。“華仔”之敬業精神令人敬佩,破舊的農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為了一體;井柏然的帥氣特別吸引人,他渴望回歸親生父母身邊的迫切心情表達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車車技同樣令人拍手叫絕;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場面更是特別感人。另外,最賺取人們眼淚的,恐怕還是劇中曾帥的父母聽到兒子找到時的激動話語和一家三口相見時的痛哭失聲場面,既讓人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無形之間也使觀眾對人販子給他人帶來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劇情中出現的一些對白,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尋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對雷澤寬開導、寬慰的極具哲理的話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使人對父子之間綿延不絕的親情再次有了痛徹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澤寬所說:“20__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使人對他的樸實無華充滿了敬意。
本次看電影,我首次從片頭開始看到了全劇完全結束。看完之后的感覺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并不是特別的離奇,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父愛如山、不離不棄的高大形象,同時向全社會傳遞出了“一人有難大家幫”的正能量。同時,我們在為劇中一家三口重新團圓喜極而泣的時候,也能夠忽然想到對于自己父母應有的感恩之心與子女行孝之無限可貴。總體而言,即使不能說是上等的佳作,應該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能夠在使我們偷偷灑淚對片中人物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在我看來,在百忙之中于電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僅是一種經典的小資情調,同時也是最好的放松身心的休閑方式之一。最后,希望在日后能夠觀賞到更多類似的影片佳作,既為國人升華精神和放松神經提供可能,同時也以之為媒介多多向外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在全世界不斷鍛造我們的文化較實
力。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昨晚終于把失孤看完了,有很多感觸,失子之痛是常人所能理解,卻又不能深刻體會的。作為第二部打拐電影,難免會被拿來與《親愛的》比較。在我看來,各有千秋,失孤歡樂與悲傷交織,告訴我們即便是失孤也應積極向上的生活,同樣在尋子的過程中也應樂觀。最為感觸的是當觀眾看到警方找到丟失女嬰周天意的時候,是多么的欣慰,然而此刻孩子的母親卻輕生了,這不免又讓觀眾難過,孩子雖然回來了,但是卻要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當她得知母親是為何而輕生,她會多么難過呀。。。此片多次出現網絡,出現“寶貝回家”這個網站,意在呼吁全社會關注失孤,對于我們來說,轉發一條微博、微信都是舉手之勞,但是結果或許會增添幾分欣慰,而少了些許悲傷。同樣,告訴天下尋子的父母要樂觀向上,活著或許還有見到孩子的那一刻,而死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該片更加肯定了井柏然的演技,他把失孤的心理掌握的很好,想尋親卻又顧及養父母;有些許怨親生父母,但是更迫切的想要找到父母,心中最多的還是對父母的愛;尋親路上些許任性,想要放棄,但是終究堅持下來;當與父母通話的那一刻,內心波動很大,激動與膽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近鄉情更怯吧~當他得知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都不在了的時候,他是失落的,連記憶中僅剩的回憶都不復存在了,似乎感覺到沒有什么是等著他回家的。。。當井寶說了沒有什么等著他回來的臺詞時,我的心中是酸澀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聲喊出來,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擔心我來不及長大,沒找到他們我就死了,現在我長大了我又擔心,我來不及找到他們他們就死掉了。”這句也是戳中淚點~
再來說說華仔,華仔本來就是資深演技派,只是沒有想到能把農民形象詮釋的如此到位,淳樸憨厚都有所體現~尋親的路上是艱辛的,在華仔轉身看不到小井的那一刻,突然明白,雷澤寬已經把曾帥當做兒子來對待,他似乎怕丟失再次上演,雖然此時的曾帥已經是大孩子了,事后,他執意要走在曾帥的身后,看著他的身影,更加凸顯了他怕丟失這個半路出來的孩子。導演又緊接著安排一場曾帥找雷澤寬的戲,曾帥對看不到雷澤寬的反應與之前雷澤寬的反應是相似的,他似乎同樣怕失去這個半路出現的父親。最終,在雷澤寬的鼓勵、幫助下曾帥找到了家人,而雷澤寬卻再次踏上了尋子的路程。。。“20__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
佛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這似乎只是心理安慰,但是卻是尋親人的精神慰藉。
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失孤》的故事極其簡單,講述了一位十幾年如一日找尋孩子的父親,偶然結識一位兒時被拐的小伙子,組成了“亦父亦子”“亦師亦友”的“尋親二人組”,開啟的一場歷盡艱辛困苦的尋親旅程。它不同于一般的電影,故事本身并不是虛構的,而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這對觀眾來說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不知不覺思緒深入片中,關注起主人公的命運,尤其是有孩子的家長更能從片中產生共鳴,對比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反思自己的功與過、失與得,最重要的是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被拐兒童,利用網絡、微博、微信等工具幫助他們早日走上回家的路。
這是一部全力奉獻的誠意之作,從主演劉德華的裝扮、外形、言談舉止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破破爛爛的摩托車是出行工具;旅行包里是換洗衣服;身背舊跨包,內有地圖、筆記本、手機、錢包,是重要家當;小平頭、蓄胡子、黝黑的皮膚、瘦弱的身材是外形;滿是窟窿和補丁的夾克、毛衣、T恤、牛仔褲、運動鞋,是全部裝扮。塑造了一個類似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多年尋子父親的形象。堪稱從影以來付出最多、演繹最足的父親角色。
劇中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劉德華飾演的父親不辭勞苦找尋被拐走的孩子,一條是井柏然飾演的小伙子千方百計找尋父母,兩條主線從平行到交叉到交匯再到分開。井柏然在片中經歷了找尋父母到找尋失敗到希望燃起到找到父母的過程;劉德華在劇中經歷了單槍匹馬到二人同行到情同父子到單人上路的轉變。片中二人有大量的對手戲和內心戲,尤其是井柏然,表現出被拐兒童長大成人后彷徨迷惘的神態,及見到父母時緊張急迫的心情實屬不易。
本片堪稱升級版的《親愛的》,同樣是“打拐”的題材,兩部電影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親愛的》呈現出的是人性的“惡與丑”,更多的是通過滿屏眼淚和情節設計來淚襲觀眾;《失孤》則不同,呈現的是人性的“善與美”,本身找尋孩子的旅程就不是一馬平川的陽關大道,到處充滿著挫折坎坷,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沒有好心人的幫忙根本寸步難行,片中好心人隨處可見:修理工、交警、飯店老板、志愿者……每個人的幫助都不大,但串在一起就匯成了莫大的幫助,隨身攜帶的那密密麻麻的筆記本上的一頁一頁的字跡就是絕佳的證明。
總的來說,《失孤》是一部充滿淚點和看點的打拐題材公路電影,沒有特效、大場面、大制作,只有真情、樸實、追求,只有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一次又一次的找尋,一回又一回的努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在大片橫行、特效滿天的今天,它是個異類;在劇本為主、故事為王的現在,它返璞歸真;在迎合市場,注重票房的當下,它保持自我;是一部洗盡鉛華、誠心誠意、全意付出、不求回報的真實電影,前景究竟怎樣,是一片光明還是荊棘叢生,還需要市場來做檢驗。
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周末一家人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女兒看這場電影受教了,她更了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她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走出影院,我問女兒,影片寫的是件很凄慘的故事,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都郁郁蔥蔥?女兒回答不上來,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著在馬路上不斷散發著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著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驚醒了,最后終于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復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凄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伙(后來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舍得,報應),眾多的志愿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著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他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親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于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影片最后,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你還小,有些道理你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你始終要堅信: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并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著希望奮進。
失孤初中生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如果看過郭富城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父子》,或戴立忍導演的同樣獲過金馬獎最佳影片和導演的《不能沒有你》,我們應該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父愛,他們有抗爭,也有崛起,更有無奈,還有爆發,一個情緒宣泄的過程淋漓盡致。如果一部電影僅僅企圖去與現實拉近距離,這完全意義上來說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電影沒有借助各種道具傳達出角色此起彼伏的思想變動,這樣的電影這樣的角色塑造不是及格的。
雷澤寬其實僅僅只是一個能夠勾起別人同情心的一個符號,他尋子是希望的培育,是愛的傳遞,是正義的呼喚,這是觀眾自己的解讀,不是影片直接渲染出來的橋段。如果不是劉德華主演,可能觀眾的感悟更容易沉浸到影片中,而恰恰是一個大明星扮土加上突兀的港普才徹底的毀掉了這部電影的深邃內涵。不是說劉德華演不好,而是影片團隊被票房的企圖心給毀掉了電影的高品質。
如果電影能夠通過一些鏡頭閃回的補讀,呈現被拐賣孩子家庭的支離破碎,還有雷澤寬尋子前后幸福和痛苦的比較,可能更容易打動觀眾,而不是只能通過一個苦逼的農民打工者的形象去漫無邊際的想象,這樣很不容易讓觀眾的情緒被代入,如果沒有遇到曾帥這個角色,雷澤寬的形象完全就是很扁平化,讀不出任何父愛的巨大魅力。
再說曾帥這個角色的塑造,顯然編劇或導演完全沒有把握到角色的實質,同樣只是借著井柏然帥氣的外型去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我們幾乎很少見到一個修車工身上沒有一點油污。曾帥追尋雷澤寬的行蹤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力量去尋找自己的父母,但和雷澤寬一路形同父子的關系更是令人深感突兀。當然完全有可能雷澤寬把對兒子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曾帥身上,或曾帥對親生父親的愛泛濫到了雷澤寬身上,其實曾帥對雷澤寬的情感更多是敬仰而不是那種尋常舔犢情深。
再說雷澤寬尋子到了一個相對煎熬的時期,意志雖然沒有消沉,但也已經是不抱有極高的可能性希望。記憶的模糊,兒子身上的傷疤究竟是什么樣,被人無辜打了幾巴掌,就輕易放棄這樣的尋找,完全沒有說服力。因為雷澤寬是個比較堅持的人,故事編到這沒有一個讓觀眾不去想那個打魚少年究竟是不是雷澤寬兒子的靠譜理由,觀眾質疑的心結沒有有力證據解開。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尋找,十五年不僅僅是個嚇人的數字,更應該濃縮著幾多辛酸和愁苦。
電影總體上感覺很一般,并沒有過多精彩之處。這種打著親情牌的電影,一個小小的煽情都能讓觀眾潸然淚下。影片最后通過佛家禪悟企圖提升品質的作為也是不靠譜,雷澤寬依然無怨無悔的驅車前行。其實影片能夠從被拐賣孩子上戶口難作為突破口,可能故事性更大有可觀,可惜的是這只是一部普通的公路電影,沒有人性的深挖,也沒有對犯罪分子的痛揭,一切浮光掠影,淺嘗輒止